“活久见!”11月16日,广西河池,一男子上山砍柴时,突然闻到周围有一股恶臭味,他仔细寻找一番,竟找到一张4米长的蛇皮!男子壮着胆子上手摸了下,发现蛇皮还没有干,估计蛇刚离开没多久。网友:看着像是眼镜王蛇! 男子砍柴时指尖触到湿凉蛇蜕,展开后 4 米长的蛇皮让他瞬间屏住呼吸。恶臭味还萦绕在鼻尖,蛇蜕上的鳞片纹路清晰可辨,显然蛇刚蜕皮没多久,可能还在附近。 他攥着蛇蜕边缘后退几步,心跳得飞快 —— 常年进山的经验告诉他,这绝非普通小蛇的蜕皮。 时间回到11 月 16 日午后,48 岁的韦姓男子扛着柴刀走进河池的山林。 15℃的气温让林间仍有暖意,枯叶下的苔藓还带着潮气,这是南方冬日特有的温润。 他在一片灌木丛旁弯腰捡柴时,一股带着腥气的恶臭突然钻进鼻腔,绝非腐叶味道。 常年进山的经验让他立刻停步,握着柴刀的手不自觉地紧了紧,目光扫向四周。 拨开半人高的茅草,一堆枯黄的落叶下,半截银灰色的皮膜露了出来。 他起初以为是被遗弃的塑料布,伸手一摸却触到湿凉的质感,还有清晰的鳞片纹路。 小心翼翼地将皮膜完整抽出,展开后竟有 4 米长,最粗处比他的手腕还壮实。 蛇蜕的眼部皮膜完整,尾部细小鳞片清晰,显然蜕皮过程十分顺利。 “这蛇刚走没多久。” 他心里犯嘀咕,指尖还能摸到残留的黏性分泌物。 这种湿黏感,藏着蛇类蜕皮的核心秘密 —— 旧皮与新皮间会分泌黏液润滑,辅助剥离。 他赶紧后退几步拍照,镜头里的蛇蜕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却让他后背泛起寒意。 山林此刻异常安静,连鸟鸣都停了,仿佛还残留着蛇类蜕皮时的紧张气息。 照片传到村里的微信群,半小时内就炸了锅,有人立刻 @林业站的工作人员。 “看着像眼镜王蛇!”“这么大,得有十几年寿命了吧?” 各种猜测接连冒出。 林业站的陈技术员看到照片后,第一时间回复:“先别猜物种,先看蜕皮时间点。” 他解释,11 月正是蛇类越冬前的最后一次蜕皮期,这背后是生存的必然选择。 蛇类的皮肤由角蛋白构成,无法随身体生长而延展,必须周期性蜕皮才能继续发育。 幼蛇生长快,一年要蜕 4 到 5 次皮,成年蛇生长放缓,一年也得蜕 2 到 3 次。 而越冬前的这次蜕皮尤为关键,新皮肤能更好地锁住体温,减少冬眠时的能量消耗。 陈技术员推测,这条蛇是在为漫长的休眠做准备,蜕皮后会尽快觅食储能。 至于蛇蜕为何长达 4 米,实际蛇的体长可能在 3.5 米左右,这是自然的 “伸缩效应”。 蛇类蜕皮时身体会拉伸,加上皮膜本身的延展性,蛇蜕通常比本体长 10% 左右。 仅凭蛇蜕难以精准定种,河池山林里的大滑鼠蛇、蟒蛇都能达到这个体型规模。 但无论哪种蛇,能留下如此完整的大蛇蜕,都说明其健康状况良好,生长周期正常。 韦姓男子没敢带走蛇蜕,按陈技术员的提醒,原地放回了落叶堆。 蛇类蜕皮后视力会暂时模糊,通常会在附近隐蔽处休息几小时,贸然取走蛇蜕可能引发危险。 更重要的是,完整的蛇蜕对研究当地蛇类种群结构、生长环境有重要价值。 村里老人说的 “见蛇蜕要远离”,其实暗合了蛇类蜕皮时防御性增强的自然习性。 这场奇遇过去后,韦姓男子再也没去过那片山林,柴刀每次拿起又放下。 他手机里存着蛇蜕的照片,偶尔翻出来给来家里做客的亲友看,一遍遍讲当时的场景。 林业站的红外相机至今没拍到那条大蛇,推测它已找到合适的洞穴进入冬眠。 村里进山的人都多了个习惯,会先留意地面是否有蜕皮、蛇粪等痕迹,再继续前行。 那张 4 米长的蛇蜕,虽已在山林中逐渐风干,但它带来的自然认知,却在村里扎下了根。 人与自然的相遇从不是偶然,每一个细微痕迹,都是读懂自然的珍贵密码。 信息来源:《快4米长!男子山上发现超长蛇蜕,有浓烈臭味!》AHTV第一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