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第1军军长张治银大校喊来副军长,问:“今年上报干部提升,怎么没把3师副师长傅全有报上来?”副军长答:“傅全有干了10年副师长了,个人能力很强。”又接着讲:“为什么没报?他做事情讲原则,得罪了不少人。” 1985 年北京总后勤部办公楼,傅全有部长接受采访时说:“1975 年张治银军长那句‘要能打仗的干部’,改变了我的军旅路。” 彼时他已从 3 师副师长成长为大军区级将领,胸前的勋章映着阳光,每一枚都藏着不同时期的战斗故事。 傅全有的军旅生涯,从晋绥军区的普通战士起步,靠敢打敢拼与坚守原则,一步步走到军队高层。 1930 年傅全有出生在山西崞县农村,16 岁那年,家乡被日军侵扰,他毅然报名参军,加入晋绥军区。 刚入伍时他不识几个字,却肯下苦功,白天跟着老兵练刺杀、投弹,夜里就着煤油灯学文化、记战术。 1945 年反攻日军的战斗中,他所在班负责夺取日军炮楼,他带头爬墙,被弹片划伤胳膊仍坚持冲锋。 战后连长拍着他的肩膀说:“这小子有股狠劲,是块打仗的料!” 这是他军旅生涯中第一次被认可。 1947 年部队整编,傅全有因作战勇猛被提拔为班长,随后跟着西北野战军参加解放战役。 解放兰州时,他已是副排长,奉命带一个班穿插到敌军后方,破坏通讯线路。 任务中他们遭遇敌军巡逻队,傅全有沉着指挥,利用地形打伏击,不仅完成任务还俘虏了 5 名敌人。 战后他被破格提拔为排长,胸前多了枚 “战斗英雄” 奖章,这是他靠命拼来的第一份荣誉。 1950 年傅全有随部队入朝作战,刚到朝鲜就遭遇美军的 “秋季攻势”,他所在营负责坚守 346 高地。 零下二十度的雪夜里,他带着战士们在战壕里啃冻土豆,敌人的炮火把阵地炸得全是弹坑。 他研究出 “冷枪冷炮” 战术,组织神枪手专打美军哨兵,半个月歼敌 30 多人,被上级通报表扬。 1953 年停战前夕的阻击战中,他带连队守阵地三天三夜,打退敌军 12 次进攻,荣立二等功。 回国后傅全有继续在部队深耕,从连长到营长再到团长,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1965 年他调任 3 师副师长,这一任就是 10 年。期间他狠抓训练,要求官兵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有次师里组织拉练,他带头背着背包走在最前面,脚磨起水泡也不休息,战士们都服他的硬气。 但他的 “认死理” 也得罪不少人 —— 有干部想让亲属免训,被他当场批评:“部队没有特殊兵!” 1975 年干部提拔时,傅全有的名字果然没在名单上,消息传到他耳里,他正带着部队搞战术演练。 参谋替他抱不平,他却摆摆手:“把训练搞上去比啥都强,组织自有公道。” 他不知道,此时第一军军部里,张治银军长正为他的事拍了桌子:“傅全有十年副师长,凭战功也该提!” 党委会上,张治银拿出傅全有的战绩报告:“解放兰州立大功,朝鲜战场守阵地,这样的干部不用用谁?” 最终傅全有被提拔为 3 师师长,上任当天他没搞仪式,直接去了训练场,跟战士们一起练战术。 他任师长的三年里,3 师训练成绩连续全优,还摸索出一套新的步兵战术,在全军推广。 1980 年他升任军长,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下部队调研,走遍了每个连队的营房和训练场。 有次他发现某团伙食差,当场撤了司务长的职:“战士们吃不好,怎么能练好兵?” 1985 年傅全有调任总后勤部部长,成为军队高级将领,却依旧保持着基层作风。 他到下属单位检查工作,从不吃招待饭,总是跟战士们一起在食堂排队打饭,听他们说心里话。 晚年他撰写回忆录时,特意用大篇幅写了 1975 年的提拔经历:“张军长是我的伯乐,更是我做人的榜样。” 他还常对年轻干部说:“军旅生涯没有捷径,靠的是战功和原则,这两样不能丢。” 2003 年傅全有退休后,仍关注军队建设,时常去军事院校讲课,把自己的战斗经验传给后辈。 他的家里挂着一张老照片,是 1975 年他刚任 3 师师长时,与张治银军长的合影,照片已有些泛黄。 2020 年,90 岁的傅全有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这一辈子,最骄傲的就是穿了一辈子军装,打了一辈子仗,守了一辈子原则。” 如今,傅全有的故事仍在军队里流传,他用一生的军旅生涯证明:真正的军人,靠的是实力与担当,而非圆滑与变通。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傅全有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