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太炸裂了!特朗普与克林顿疑发生性行为?特朗普不仅抢了希拉里的总统(位置)还抢了希拉里的总统(丈夫克林顿)?这事听着就让人忍不住多看两眼。 有时候现实比小说还要荒诞,毕竟小说需要逻辑,但现实不需要。11月的这出大戏,直接把全世界网友给“整不会了”。 首先,咱得说说这封“王炸邮件”是怎么被翻出来的。 11月12日,美国国会监督委员会民主党少数派突然抛出三封邮件,矛头直指特朗普和爱泼斯坦的“亲密关系”。 最吸睛的,无疑是那封2018年的邮件。那封邮件是马克·爱泼斯坦写给哥哥杰弗里的,说是想让普京帮忙找一张“特朗普对‘Bubba’进行口部性行为”的照片。 很多美国人一眼就懂,“Bubba”是克林顿的外号,所以这瓜一出来,社交平台立刻就被各种段子和恶搞表情包占领了,甚至连当年和克林顿有“绯闻”的莱温斯基都被网友拉出来玩梗。 这件事是真是假还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透过这件事看到美国内部的分裂还有美国两党之争的算计。因为这封邮件披露的时间就很耐人寻味。 美国联邦政府刚刚结束了史上最长的43天停摆,经济损失、民生怨气叠加,国会支持率跌到谷底。 民主党这时候抛出丑闻邮件,明摆着是想把火力引到特朗普身上,把医保妥协和拨款争议都压下去,顺便削弱共和党基本盘。 不过共和党这边也不是省油的灯。 邮件一抛出,他们马上“以量取胜”,直接公开两万多页档案,把克林顿、英国王室、金融圈一串名人都拖下水。 你想单独搞特朗普?我就把水搅浑,让大家都变成“瓜中人”。这种策略,效果还真不赖,社交媒体一下热闹起来,瓜田里什么阴谋论、恶搞图全来,大家反而记不住最初在争啥。 两党博弈到这个地步,档案本身反而没人真关心了。共和党还顺势高举“透明”的旗号,反指民主党“选择性爆料,有所隐瞒”,塑造自己是“守护正义”的一方。 党内也没消停,MAGA派的玛乔丽·格林要求档案全公开,结果还被特朗普怼了一顿,党内裂痕又出来一条。 而被卷进来的主角们,更是各怀心思。克林顿全程沉默,发言人只象征性地讲了句“没做不该做的事”,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生怕说多错多。 特朗普则是招数层出不穷,先是否认跟爱泼斯坦有瓜葛,紧接着又把矛头转向民主党,11月14日要求司法部立案查查克林顿和爱泼斯坦的关系,第二天直接宣布启动调查。 调查真真假假不重要,反正“主动出击”能把自己从被动变主动。 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马克·爱泼斯坦(自杀的那个爱泼斯坦是他的弟弟)。邮件是他写的,他也承认邮件属实。 但一提到“Bubba”是不是克林顿、为什么要扯上普京,他就开始打太极,死活不给明说。越遮遮掩掩,网友脑补得越起劲。 至于案子里真正的受害者和第三方,这场政治秀几乎把他们彻底边缘化了。比如当初指控英国安德鲁王子的朱弗雷,今年4月自杀,她生前还特地澄清没见过特朗普参与爱泼斯坦的违法活动。 摩根大通2023年也已经赔了将近3亿美元,司法部2025年7月还声明不存在所谓的“勒索名单”,但这些结论在党争的噪音中完全失声。 这事最荒唐的地方就是:本来爱泼斯坦案应该成为美国精英问责、体制反思的契机,结果却被两党玩成了互相甩锅的工具。 联邦政府刚从停摆泥潭里爬出来,经济、民生一地鸡毛,两党却在丑闻里死磕不放,谁也不真心想查清楚真相。正义被稀释,治理能力被拖垮,舆论只剩下八卦和阴谋论。 再看美国社会的反应,信任危机愈演愈烈,政治人物、司法系统、媒体全都被质疑。各种段子和恶搞图主导了公共讨论,理性分析反倒没人看。美国民主,走到了“丑闻循环”的死胡同。 说到底,这封邮件的真假、细节已经没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美国政坛的极化和撕裂。 距离中期选举还有不到一年,这种“瓜”只会越来越多,两党会继续把丑闻当作政治工具,社会的分裂也只会更加严重。 对于美国普通老百姓来说,经济、民生、医保这些真问题反而被挡在舆论视野之外。 美国这种“丑闻治国”的模式,说明党争一旦没底线,整个国家就注定陷入内耗。每天都在炒新瓜,治理能力只能越来越差,真正该关心的事永远得不到解决。 回头看这封邮件,不管“Bubba”是不是克林顿,也不管普京到底有没有照片,已经没人在意真相本身。 美国政坛现在最缺的不是爆料,而是信任和理性。等下一个更炸裂的瓜出现,这场丑闻循环还会继续。 参考资料:“戏剧性转变”!外媒:特朗普呼吁众议院共和党人投票支持公布爱泼斯坦案文件 2025-11-17 15:30·环球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