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总理表示 将以强硬手段执行加沙和以黎停火协议 2025年11月11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议会讲话中表示,以色列将以“铁腕手段”确保加沙停火协议和与黎巴嫩的停火协议得到执行,但同时指出,这一政策的前提是协议仍然有效。(据央视新闻) 这话听着硬气十足,仿佛一把攥紧的拳头要砸向不守规矩的一方,但细琢磨全是耐人寻味的门道。所谓“前提是协议仍然有效”,更像是给以色列留了一扇随时可以推开的后门——协议有效与否,到底谁说了算?是双方共同认可的违约判定,还是以色列单方面的“我说有效就有效,我说无效就无效”? 回顾过去几年的巴以冲突史,这样的“强硬表态”早已不是新鲜事。联合国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加沙地带已先后经历5次临时停火,每次停火平均维持时间不足22天,而导致停火破裂的原因,往往是双方各执一词的“对方先违反协议”。内塔尼亚胡口中的“铁腕”,在加沙平民眼里,更像是持续笼罩的战争阴影。截至2025年10月,加沙地带因冲突流离失所的民众已超过190万人,占当地总人口的80%以上,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多次发出警告,当地粮食安全等级已达到“灾难性水平”,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面临严重营养不良。 再看以黎边境,自2023年10月以来,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的交火已造成双方累计超过1200人伤亡,其中平民占比接近60%。边境地区的村庄成片沦为废墟,数万黎巴嫩平民被迫背井离乡,以色列北部边境城镇也长期处于“战时状态”,学校停课、商铺关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被彻底打乱。内塔尼亚胡的“铁腕执行”,如果只是单纯的军事威慑升级,恐怕只会让本就紧张的边境局势雪上加霜,让两国平民再度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 停火协议的核心是“停”,更是“和”,而不是给某一方提供挥舞拳头的理由。所谓“铁腕”,如果不能用来保护平民安全、推动人道主义援助进入,不能用来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反而成为单方面施压、甚至撕毁协议的借口,那这样的“执行”毫无意义。国际社会一直呼吁双方保持克制,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分歧,联合国安理会也多次通过决议,要求保障加沙地带的人道主义通道畅通,推动双方回到谈判桌前,但这些呼吁往往在“强硬表态”和军事行动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更值得深思的是,“铁腕手段”从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巴以冲突持续半个多世纪,无数次的军事打击、无数次的强硬对抗,换来的不是和平稳定,而是仇恨的不断累积、民生的持续恶化。加沙地带的年轻人在战火中长大,黎巴嫩边境的孩子对和平没有清晰的概念,这样的局面如果继续下去,只会让冲突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真正能让停火协议落地的,从来不是“铁腕”,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平等的尊重,是双方愿意为了下一代的未来各退一步的诚意。 以色列的“铁腕”表态背后,或许有其国内政治、安全环境的考量,但任何政策的制定都不能以牺牲平民利益为代价,不能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停火协议的有效性,从来不是靠单方面的武力威慑来维系,而是靠双方的共同遵守、靠国际社会的监督调解、靠对和平的共同追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