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总统宣布 因边境关闭滞留的立陶宛卡车或被没收 2025年11月10日,当地时间11月10日,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表示,因为立陶宛之前突然关闭了两国陆地边境,导致不少立陶宛的货运卡车滞留在白俄境内,要是这事一直没法解决,这些卡车可能就会被白俄没收了。现在白俄安全部门已经按照卢卡申科的指示,把所有滞留的立陶宛卡车都集中到边境口岸统一监管,卢卡申科还说,立陶宛要是想把这些车弄回去,就得坐下来好好协商,而且白俄早就做好了开放边境的准备,随时都能恢复通关。(据央视新闻) 滞留在白俄边境的立陶宛卡车司机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截至11月10日,白俄境内滞留的立陶宛货运卡车已达约5000辆,这些车辆大多集中在Benyakoni和KamennyjLog两大边境站,部分司机已在驾驶室坚守超12天 。车上装载的农产品、机械零部件等货物面临严重损耗风险,一位运输乳制品的立陶宛司机透露,仅货物变质损失就接近1.5万欧元。好在立陶宛政府已启动紧急援助计划,为滞留司机提供每日50欧元的生活补贴,白俄方面也开通了人道主义通道,允许易腐货物优先通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从业者的困境。这些跨境货运从业者本是两国贸易的桥梁,却无辜卷入地缘博弈,处境着实令人揪心。 立陶宛此次关闭边境的操作看似突然,实则有明确的时间线和官方说辞。根据立方10月29日发布的公告,边境关闭期限为10月29日至12月1日,关闭理由是应对“混合威胁”——包括多架携带走私烟草的气象气球闯入立领空,导致维尔纽斯机场三度关闭,超170个航班延误、近3万名旅客受阻。作为长期奉行对俄白强硬政策的欧盟成员国,立方的单边行动虽以安全诉求为幌子,但叠加欧盟对俄白的长期制裁背景,难免被解读为地缘立场的表态。更关键的是,立陶宛约60%的出口货物依赖白俄过境通道,其中钾肥、机械零部件等大宗商品的公路运输占比超七成,边境突然关闭直接导致国内多条供应链中断,部分制造业企业已出现原材料短缺的预警。 卢卡申科的强硬回应,本质上是对等反制的体现。白俄安全部门集中监管的不仅是立陶宛车辆,还包括波兰注册的货运卡车,相关禁令将持续至2027年底 。对两国而言,跨境货运本是双赢合作——白俄每年能通过过境费获得可观财政收入,立陶宛则借助白俄通道打通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的贸易链路。此次放出“没收”狠话,核心是逼迫立陶宛回到谈判桌:一辆全新货运卡车价值5万至8万欧元,5000辆滞留车辆背后是数十亿欧元的巨额资产,立陶宛政府不可能坐视损失。而白俄强调“随时可恢复通关”,也为双方协商预留了足够空间。 这场边境风波的背后,是地缘博弈引发的实实在在的经济代价。白俄罗斯作为全球重要的钾肥供应国,此前每月通过立陶宛克莱佩达港出口60万至120万吨钾肥,边境封锁迫使白俄将出口转向俄罗斯圣彼得堡港、摩尔曼斯克港等替代通道,运距增加1.5至4倍,运输成本直接翻倍。即便启用中欧班列,2025年1-7月白俄通过该通道对华钾肥运量也同比下降43%,远不足以填补口岸封锁造成的缺口。对立陶宛而言,损失同样惨重,不仅出口企业收益锐减,国内农业、制造业也因原材料运输受阻面临减产压力,跨境贸易中断已对其经济造成连锁冲击。 值得参考的是,今年9月波兰关闭与白俄边境导致中欧班列停摆后,中波通过紧急会谈达成共识,建立了24小时通关、优先处理货运等具体机制,成功重启班列运输 。这一案例证明,通过对话建立联合协调机制,完全可以兼顾边境安全与贸易畅通。制裁与封锁从来都是双刃剑,立陶宛的安全诉求值得正视,但单边关闭边境缺乏缓冲;白俄的反制虽属对等回应,却也让普通从业者承受了额外成本。双方若能借鉴中波会谈的经验,设立跨境物流仲裁机构、优化人道主义通道流程,才是兼顾各方利益的最优解。毕竟跨境贸易的本质是互利共赢,断了通路,没有赢家。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