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成钢的英语视频在网络上刷屏了。这位北大法学院的高材生,后来又在德国顶尖的汉堡大学拿下硕士学位,用英语谈判时表达流利精准,完全听不出任何障碍。要知道汉堡大学对语言要求极为严格,而他在北大期间就展现过语言天赋,当年英语辩论赛拿过冠军。既有国内顶尖学府背景,又有海外留学经历,英语水平几乎达到母语者程度,这样的实力在法律圈确实少见。 看到视频里他从容不迫地用英语应对各种专业问题,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羡慕。这种语言能力确实给他加分不少,在国际谈判场合能够直接交流,省去翻译环节,效率自然高出不少。不过仔细想想,我们是否过于神化这种语言能力了?英语流利固然值得称赞,但专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终究还是专业素养。见过太多能把英语说得天花乱坠却缺乏真才实学的人,也见过不少英语带着口音却在国际舞台游刃有余的专家。 语言说到底只是个工具,就像厨师的刀工,重要但不是烹饪的全部。现在很多家长看到这样的报道就焦虑,拼命给孩子报英语班,仿佛不会流利英语人生就失败了一半。其实比起语言本身,更重要的是用这个工具表达什么内容。李成钢之所以出色,不只是英语好,更是他在法律领域的深厚积累。如果只有华丽的语言外壳,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那就像装饰精美的空房间,经不起细看。 我们社会似乎总容易陷入对单项技能的盲目崇拜。从前是学历崇拜,现在是语言能力崇拜,未来可能又是别的什么。这种单一评价标准往往让人忽略了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就像评价一个律师,难道流利的英语比严谨的法律思维更重要?判断一个医生,难道漂亮的发音比精准的诊断更关键? 值得思考的是,当我们在赞美李成钢的英语水平时,是否不经意间强化了“留学光环”和“名校滤镜”。确实,他的教育背景令人羡慕,但每年从名校毕业的人数以万计,真正能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终究是少数。把目光过多放在这些外在标签上,反而容易忽略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所在。 语言能力应该成为我们看世界的窗口,而不该变成新的枷锁。流利的英语可以打开更多机会之门,但门后的风景终究要靠真才实学来描绘。与其一味羡慕别人的语言天赋,不如找到属于自己的专业赛道,在那里发光发热。毕竟,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各有所长的专才,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全才。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