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三大战役开始前,国民党已经进入衰败之势。蒋介石一边强撑着与解放军周旋

趣史小研究 2025-10-25 11:47:49

1948年,三大战役开始前,国民党已经进入衰败之势。蒋介石一边强撑着与解放军周旋,一边思考退路。所有方案一一列举后都被反驳,让蒋介石痛骂:“娘希匹。”他眼见走投无路,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唯一的“智囊团”张其昀身上,但对方给出的依旧是“退守台湾省”。 这股“衰败之势”有多严重?咱们不看别的,就看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国民党军号称80万对60万,人数占优吧?可结果呢?一败涂地。这背后,全是“人心散了”的故事。派系内斗,简直是公开的秘密。 比如黄百韬兵团被围,他就知道,指望邱清泉、李弥拼死来救,那真是想多了。 据说黄百韬和邱清泉早就有梁子。黄百韬在豫东战役拿了勋章,邱清泉反倒因为救援不力受了处分。这下邱清泉能服气?他觉着自己被国防部“坑了”,这笔账自然也记在了黄百韬头上。所以后来东援黄百韜,40公里的路,走了十二天。平均每天3公里,这是去救援,还是去郊游? 黄百韬自己也看得透透的,他被围前就跟人说:“就算只隔五里,邱清泉也不会来救我!”你听听,这仗还怎么打?最高统帅的战略意图,到了下面全变成了派系利益的算计。 其实,在三大战役前,老蒋自己提过几个战略,现在回头看,不能说他全无眼光。 就说辽沈战役前,他看出了东北的危险,主张把沈阳的主力撤到锦州。 这是个什么思路?就是“关门打狗”的反操作,我先不让你关门。守住锦州这个走廊,进可攻退可守,就算东北丢了,主力也能撤回关内。为此,他甚至不惜牺牲长春。 可东北的“剿总”司令卫立煌死活不干。为啥?理由很多,怕路上被伏击啊,怕担“放弃东北”的责任啊。但更深层的,是卫立煌这种非黄埔系的将领,对他这个“蒋校长”根本不信任,怕自己的部队在调动中被吃掉。 再看淮海战役前,蒋介石也明确指示,让徐州主力撤到淮河一线。 依靠天险防守,保住南京上海。这从军事地理看,没毛病。可徐州的将领们又不动了。杜聿明这些人觉得,徐州是战略要地,不战而退,士气就全垮了。 说白了,人人都在算计自己的小九九。蒋介石的战略,在派系林立的现实面前,根本执行不下去。 他就像个董事长,眼看公司要破产,可手下的几个分公司经理,谁都不肯交出自己的业务和人马。 这就是他为什么在地图前痛骂“娘希匹”的真正原因。 他的大战略玩不转,那总得找条后路吧?保命,保存一点“本钱”好翻盘,这成了他最现实的考量。 于是,那个绝望的“退路讨论会”就开始了。 第一个方案:西撤。 第二个方案:撤兵海南。 这时候,宋美龄也提了意见,说干脆去美国。老蒋一听更火大。他跟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关系僵到了冰点。一方面,杜鲁门对他在中国战场的表现极度失望,甚至想扶李宗仁上马。另一方面,老蒋在美国大选时公然“押宝”,支持杜鲁门的对手杜威,结果杜威落选。这时候跑去美国,那不叫避难,那叫“送人头”,自取其辱。 还有人提去缅甸。老蒋直接回绝:“明朝末代皇帝就是逃到缅甸被活捉的,这个先例我可受不起。”其实,更现实的是,他的部队在西南战败后,有些残部逃进缅甸,名声极差,人家根本不可能收留。 所有路都被堵死了。蒋介石在屋里转圈,急得焦头烂额。这时候,他把唯一的希望,放在了一个文人身上——张其昀。 这张其昀,可不是什么将军,他是个纯粹的学者,地理学家、历史学家,还是蒋介石的同乡,由陈布雷举荐。老蒋在这种时候找他,是希望跳出军事圈子,从更宏观的“地理”和“历史”上找条活路。 张其昀一开口,还是那两个字:“台湾省。” 搁以前,老蒋根本不愿去这个偏远海岛。但现在,张其昀的分析让他眼前一亮。张其昀的理由,招招打在老蒋的痛点上: 第一,地理屏障。 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台湾海峡,宽阔,风浪大。以当时解放军几乎为零的海军力量,这就是一道天堑,根本过不来。这就保证了“活命”。 第二,资源。 台湾物产丰富,农业发达,而且日本殖民时期留下了不少工业基础。这地方能“自给自足”,养得活他的残兵败将和整个流亡政府。 第三,历史渊源与管理。 台湾刚光复不久,虽然经历了“二二八事件”的伤痛,但相比四川那种军阀盘踞的地方,国民党中央政府更容易建立“绝对统治”。 第四,也是最狠的一招:地缘政治。 张其昀点明了,台湾不是一座孤岛,它是太平洋的锁链。 就算杜鲁门再讨厌蒋介石,美国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也绝不会轻易放弃这个战略要地。只要退到台湾,就等于把自己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上。 这番话,彻底点醒了蒋介石。西撤是等死,去海南是找死,去美国是找辱,唯有台湾,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虽然丢了大陆,但保住了“火种”,并且拉来了强大的“外援”——美国。 这个决策,就是这么在“万般无奈”和“精明算计”中定下来的。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从成都凤凰山机场起飞,永远离开了他统治了22年的大陆。他可能没想到,这一走,就是一生。

0 阅读:43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