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刘邦旧伤发作,临死前给陈平下令:“把樊哙的人头提来见。”陈平领命,带着周勃去找樊哙。半路上,陈平忧心忡忡地对周勃说:“樊哙是吕后的妹夫,真杀了他,咱们不会有好下场!” 樊哙是谁?这可不是小角色。 他既是刘邦的连襟,娶了吕后的亲妹妹吕媭;他更是汉朝的开国猛将,当年在鸿门宴上,就是他顶着项羽的杀气闯进去,硬是把刘邦给保了下来。 一个救过命的亲戚,一个战功赫赫的功臣,刘邦临死前为啥非要杀他? 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史书上写的那个“官方理由”:有人打了小报告。 说樊哙跟吕后走得太近,两口子串通好了,就等刘邦咽气。一旦刘邦“宫车晏驾”,樊哙就要带兵冲进宫里,把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如意,统统“团灭”。 病中的刘邦一听,火冒三丈。这还了得?于是立刻派了最聪明的陈平和最稳重的周勃,去军中执行“斩首行动”。 刘邦是什么人?一个从街头混混干到开国皇帝的“人精”。他会被临死前的一句小报告给忽悠了,非要杀一个战功卓著的妹夫? 这里头的水,深着呢。 要看懂刘邦这步棋,咱们得先把时钟往前拨一点,看看他当时最头疼的是什么事。 不是匈奴,也不是功臣,而是他自己的“后院”——吕后和戚夫人的宫斗。 刘邦晚年专宠戚夫人,爱屋及乌,非要废掉吕后的儿子刘盈,改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这就是著名的“夺嫡风波”。 结果呢?吕后也不是吃素的。她赶紧找张良想办法,张良给她出了个绝招,请出了“商山四皓”这四位连刘邦自己都请不动的隐士高人,来给太子刘盈站台。 刘邦一看这阵仗,傻眼了。他明白了: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吕氏集团的势力,已经大到他动不了了。 这次夺嫡失败,刘邦只能妥协。但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他一死,刘盈仁厚,可吕后绝对不会放过戚夫人母子。他等于亲手把戚夫人和刘如意,架在了吕后的屠刀之下。 所以,刘邦在生命倒计时里,他不是在治病,他是在拼命地给戚夫人母子安排“后事”,削弱吕后的力量。 这时候,那个“小报告”来了。说樊哙要帮吕后杀戚夫人。 这报告是真是假,对刘邦来说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给了他一个动手的“契机”。 樊哙手握重兵,又是吕后的死党,他就是吕后在军方最硬的一杆枪。 要保戚夫人,必须先卸掉吕后的武装。杀樊噲,就是“斩蛇七寸”。 这,是第一层算计。但刘邦如果只想到这,他还成不了汉高祖。 这步棋真正的“毒辣”之处,在于他派去的人——陈平和周勃。 你想想,刘邦一死,谁能制衡吕后?只有朝中这帮老臣。可老臣们会不会为了自保,转头去投靠新“老板”吕后呢? 刘邦不放心。尤其是陈平和周勃,这俩人要是倒向吕后,那刘家江山就真悬了。 所以,刘邦的命令,翻译过来就是: “陈平、周勃,你们俩去,把吕后的妹夫杀了。你们手上必须沾上吕家的血。” 这是一份“投名状”。 只要他们杀了樊哙,他们就和吕后结下了死仇。吕后就算将来掌权,也绝不会信任他们。他们唯一的活路,就是死心塌地保住刘家的孩子。 刘邦这是在用樊哙的命,给陈平、周勃和吕后之间,砸下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血色鸿沟。 这哪是老糊涂?这简直是算计到了骨子里! 然而,刘邦算计了陈平,陈平也不是傻子。 陈平在半路上,越想越不对劲。他对周勃说的那句话,就是标题里那句:“樊哙是吕后的妹夫,真杀了他,咱们不会有好下场!” 陈平看懂了:杀樊哙,是“政治任务”;但不杀樊哙,是“保命刚需”。 刘邦快死了,可吕后还“年轻”呢。得罪一个快死的老板,还是得罪一个即将上台的新老板?这道题太难了。 但陈平是谁?“汉初第一毒士”,他总有办法。 他的办法绝了:不杀,但抓。 他俩到了军营,周勃负责亮出虎符接管军队,陈平负责宣布“圣旨”,把樊哙当场拿下,但不斩首,而是用囚车押回长安。 这一招,叫“拖”。 陈平赌的就是刘邦撑不到他们回长安。 他还真赌赢了。 囚车慢慢悠悠晃到半路,刘邦驾崩的消息就传来了。陈平一听,长舒一口气。他立刻掉头,飞奔回长安,第一时间是去跟吕后汇报工作。樊哙的命保住了,陈平自己的命,也保住了。 表面上看,刘邦的临终绝杀,被陈平给“化解”了。 但你以为刘邦就输了吗? 15年后,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 吕氏家族按捺不住,发动政变,史称“诸吕之乱”。 就在刘家江山即将倾覆的关头,是谁站出来力挽狂澜,联手元老大臣,一举铲平了吕氏全族,迎立了汉文帝刘恒,把江山又还给了刘家人? 正是当年的那两个人:陈平和周勃。 虽然陈平当年耍了滑头,没杀樊哙,但刘邦的那个“死亡测试”,像一根刺一样,扎在了陈平、周勃和吕后集团之间。 刘邦在15年前布下的局,用自己的死,用樊哙的命,给这两个最重要的臣子划下了一条线。15年后,这条线最终决定了汉朝的命运。 刘邦临死前,根本不是糊涂,他是清醒得可怕。 他用最后一丝力气,下了一盘横跨15年的棋,最终还是“将”死了吕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