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杨振宁来看望癌症晚期的邓稼先,他开玩笑地问:“你搞原子弹、氢弹,国家给了你多少奖金?”听了邓稼先的回答,杨振宁当场呆愣在原地。 新中国成立没几年,经济基础弱,工业体系不全,两弹项目全靠举国之力。1964年原子弹成功,国家拨了1万元奖金给整个团队,加上单位凑的,总共分到每个人手上就那么点。邓稼先作为负责人,得10元;氢弹项目类似,又10元。1985年,国家补发科技进步特等奖,总额还是1万元,按贡献分级,邓稼先拿最高档20元。他领到钱后,没留着自己花,直接捐给研究所买书,分给年轻同事。这20块钱搁现在买杯咖啡都不够,可在那时候,国家能挤出这么多奖励,已经是极限了。两弹团队上千人,奖金摊薄了,大家都认。邓稼先从来不抱怨,他干这活儿是为了国家安全,不是为了个人发财。国际上对比,美国曼哈顿计划花了20亿美元,苏联也砸重金,中国呢?靠的就是科学家们的家当和脑力。邓稼先回国时,放弃了美国的高薪和条件,选择吃苦,这份选择值多少奖金?没法算。 杨振宁和邓稼先是老交情,两人早年都读西南联大,杨后来去美国深造,拿了诺贝尔奖,成了国际大牛。1986年,杨振宁回国探望邓稼先,那时候邓稼先癌症晚期,全身核辐射导致溶血,全身疼得厉害。杨振宁问起奖金,本是开玩笑,想活跃气氛,结果邓稼先直来直去地说了20元,杨振宁听完就愣在那儿半天没吭声。后来杨振宁在回忆录里写,这事儿让他震惊,觉得邓稼先的奉献太伟大了。杨振宁自己在美国混得风生水起,可他也常说,邓稼先才是真英雄。邓稼先的病就是辐射积累的,长期在基地接触核材料,没防护设备,身体早晚出问题。1982年他就查出癌变,手术后还坚持工作,到1986年7月29日凌晨,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62岁。临终前,他还惦记着国家核事业的发展,拉着许鹿希的手问,三十年后会不会落后。逝世后,国家保密了他的身份,直到1988年才公开。 邓稼先走后,国家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1999年正式颁发,许鹿希代领。那时候两弹精神已经传开,激励了一代人。想想看,没有邓稼先他们的付出,中国核武器从无到有,自力更生,打破了国外封锁。原子弹成功后,国际形势缓和,氢弹让威慑更稳固。后来中国核试验进行了45次,到1996年全面停止,这都是基于早期基础。军事上,这直接影响了国家安全格局,比如在南海或台海问题上,有了核盾,国家说话才有分量。台湾地区那边,防务部常提大陆导弹威胁,可他们忽略了,这威慑是两弹元勋们用命换的。邓稼先的项目不光是炸弹,还带动了材料科学、计算机、航天技术一大堆副产品。像东风导弹、长征火箭,都沾了光。 现在邓稼先百年诞辰刚过,2024年6月25日,清华大学给新生发他的传记,安庆老家也办纪念活动。杨振宁去年100岁生日,还提邓稼先,说那20元奖金的事儿,让他懂了什么叫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现在说起来接地气,就是爱国家、讲奉献、不计回报。搁普通人身上,谁愿意28年不露面,吃沙子喝风?可邓稼先干了,还带出一帮人。钱学森、王淦昌、于敏他们,也差不多。国家现在科技腾飞,华为芯片、量子计算、北斗卫星,这些都根儿上连着两弹时代的那股子劲头。奖金少算啥?真正值钱的,是那份让国家站直腰杆的底气。 杨振宁后来多次讲这个故事,在普林斯顿课堂上,在中国讲座上,都拿出来说。不是为了吐槽奖金少,而是感慨邓稼先的选择。邓稼先回国时,杨振宁也劝过,留在美国多好,可邓没听。结果杨拿诺奖,邓拿命换和平。两人通信多,杨常寄书,邓回信谈物理。1986年那次探望,是最后一次,杨振宁带了鲜花和补品,走时脚步重。邓稼先葬在八宝山,墓碑简朴。1999年奖章颁发,中央领导出席,许鹿希戴着红花领奖,现场掌声长。两弹元勋里,邓稼先排首位,他的理论方案叫“邓一于方案”,国际认可。现在罗布泊基地辟成纪念地,旧计算器、手稿都陈列着。每年7月29日,老同志聚,忆当年戈壁风沙。
1986年,杨振宁来看望癌症晚期的邓稼先,他开玩笑地问:“你搞原子弹、氢弹,国家
义气先义
2025-10-19 01:11:33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