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正重回海盗时代,荷兰抢夺我国企业之后,欧盟欲公开抢我国先进技术。 说起最近的国际经贸圈子,真是热闹得像过年。荷兰那边先动手,直接把咱们的企业安世半导体给托管了,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安世半导体是荷兰本土的芯片大厂,全球布局挺广,去年营收就上百亿欧元,核心业务是功率半导体和传感器这些高科技玩意儿。母公司是咱们的闻泰科技,2020年全资收购后,本来是中荷合作的好例子,结果今年9月底,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突然下令,援引什么货物可用性法,说公司治理有严重缺陷,威胁国家安全。直接冻结了安世全球30多家子公司的资产、知识产权和人员调动,还暂停了中方董事长张学政的职务,换上个外籍独立董事握着决定性投票权。最狠的是,把闻泰科技手里的99%股权托管给第三方机构管,一年之内啥都动不了。这不等于明着架空中方控制权吗?企业法庭10月7日开庭,很快就敲定临时措施,托管人指定后就开始接管日常运营。 这背后,美国的影子晃得老大。法院文件显示,今年6月,美国官员就跟荷兰当局开会,点名要换掉中国籍CEO,不然安世就可能被列入出口管制名单,芯片卖不出去了。荷兰这边呢,名义上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实际就是怕技术流向中国。安世在中国有厂子,生产成品零部件,结果10月14日,中国政府直接禁止这些产品出口到荷兰,以回应托管。双管齐下,供应链一下子乱套。欧洲车企像宝马、奔驰这些巨头,马上跳脚,说生产链中断风险大,车间里芯片短缺,订单都得延后。欧盟汽车协会也急了,呼吁紧急干预。闻泰科技赶紧发公告,坚决反对这个决定,说这违反国际投资规则,损害企业权益。中国外交部也表态,强烈不满,敦促荷兰纠正错误,通过外交渠道沟通。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咽不下气。安世本来是欧洲半导体支柱,收购后中方投入重金扩产,帮着提升了本地就业和技术水平。结果技术一领先,就被说成威胁。荷兰这步棋,走得太急躁。货物可用性法本来是战时管粮食燃料的,现在拿来对付企业,硬生生把和平贸易搞成准军事行动。专家分析,这不光是荷兰单干,美国的芯片法案和出口管制在推波助澜。全球半导体市场,中国份额越来越大,欧洲却在高端领域掉队,荷兰一带头,其他国家说不定跟风。结果呢?短期内欧洲车企叫苦,长期看,合作大门关上,大家都输。 荷兰这出还没落幕,欧盟那边又憋着大招。10月14日,彭博社爆料,欧盟委员会正琢磨强制技术转让的新规,作为11月推出的工业加速器法案一部分。简单说,中国企业想在欧盟投钱建厂,得先把核心技术拱手让给欧洲公司,当作市场准入的条件。重点盯上电动汽车、电池、智能化这些领域。中国在这些地方已经跑在前面,欧盟传统制造商眼看要被甩开,订单流失,工厂闲置。这新规不光要技术,还要求用本地劳动力、采购欧盟商品,甚至强制合资。布鲁塞尔那边消息人士直言,目的是填补技术差距,避免欧洲支柱产业崩盘。冯德莱恩主席公开放话,清洁科技未来要在欧洲制造,不能让别人抢饭碗。 这听着多耳熟?过去二三十年,中国搞市场换技术,西方企业来华投资时,确实有合资要求,技术慢慢传过来。那时候他们抱怨,说这是强制转让,违反WTO规则。现在轮到自己落后了,反过来就玩这套。欧盟说,这不是针对中国,是对所有非欧盟投资,但谁都看得出,矛头直指北京。汽车电池领域,中国企业像比亚迪、宁德时代这些,出口欧盟份额占大头,价格低、技术牛,欧洲本土厂子压力山大。提案一出,中国外交部15日就回击,明确三个反对:反对违反WTO的强制技术转让,反对干预企业正常经营,反对打着竞争力旗号的保护主义和歧视。发言人毛宁直言,中方支持中欧企业基于市场原则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但绝不接受单边霸凌。 欧盟这步棋,逻辑上站得住脚吗?表面看,是想自救。欧洲经济复苏慢,能源危机后,制造业竞争力下滑,中国产品一涌而入,失业率蹭蹭涨。德国大众、法国雷诺这些老牌车企,去年在华销量还行,但本土市场被中国电动车挤兑。欧盟数据,中国电池出口占全球七成以上,智能化芯片也领先。强制转让,能短期内帮欧洲企业抄作业,维持就业和产业链。但深挖下去,这不靠谱。技术不是白给的,核心专利、工艺细节,牵一发动全身。中国企业聪明着呢,不会傻乎乎地把杀手锏全交出去。历史上,市场换技术那会儿,中国是弱势方,现在角色互换,欧盟这么硬来,只会逼中国企业另辟蹊径,转去东南亚、拉美建厂,或者干脆不投了。 中方应对呢?稳扎稳打。外交部表态硬气,商务部推动磋商,商会提醒企业风险评估。长远看,得加速自主化。半导体、电池这些领域,本来就在推国产替代,荷兰这事儿反倒提醒大家,别把鸡蛋全放一篮。欧盟提案一搁浅,中国企业还能多点缓冲,调整投资布局。说到底,技术是硬实力,抢不来,只能自己干。西方这海盗把戏,玩得再溜,也挡不住时代车轮。
我就知道安世半导体被荷兰无理抄家后一定会付出代价,环球时报发文称荷兰强硬
【5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