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上海某名校从事中美关系研究的哥们说,如今中美两国沟通谈判其实非常艰难,很多所谓的谈判其实就是在证明两国没有彻底翻脸,还在谈判桌上。 说起中美这俩大国的沟通,尤其是经贸谈判,确实像那哥们讲的,过程特别曲折。不是说双方不想谈,而是谈起来总卡在关键点上。美方那边,从来就把谈判当成施压工具,觉得自己手里牌多,就想逼对方让步。中国这边呢,坚持原则,谈得成最好,谈不成也得守住底线。结果呢,好几轮下来,表面上看还在桌上坐着,实际上就是在互相试探底线,证明关系还没彻底崩盘。这事儿不是新鲜的,从2018年贸易摩擦开始,就这么拉锯到现在2025年10月,中间的弯弯绕绕够写本书了。 先说说为什么这么难。美方在谈判桌上,总带着一股子高高在上的劲儿。他们觉得,谈判就是因为直接动手不方便,或者试过硬的没完全奏效,才坐下来聊。提要求是家常便饭,甚至直接甩条件,让对方照办。妥协?那基本不存在,最多说说以后不加码了。拿特朗普第一任那会儿来说,他上台后就盯上中国了,觉得中国发展太快,威胁到美国老大地位。结果呢,就用关税当大棒,2018年3月,根据他们那301条款,宣布对华制裁。没多久,7月6日,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中国立马对等回击,大豆、汽车啥的都上了清单。美方这套路,经常是先造势,制造点舆论压力,然后啪的一声把牌甩桌上,当筹码使。贸易代表莱特希泽那时候,就在国会听证会上反复强调,中国不改结构性问题,就得继续加码。听起来冠冕堂皇,其实就是不想自己让步。 中国当然不买账。咱们的立场一直清楚:合作大门敞开,但核心利益碰不得。谈,就平等互利;逼,就坚决反制。这不是摆姿态,而是实打实的需要。毕竟,中国经济体量大了,产业链全球领先,美方想单方面压价,门都没有。2018年8月,刘鹤副总理去华盛顿谈,那轮结束后,美方没多久就加了160亿美元的关税。中国又对等跟上。接着10月,2000亿美元的货加到10%,中国回击600亿。整个过程,美方总想用威胁换让步,比如说不取消反制措施,就面临更狠的后果。可中国每次都稳住阵脚,坚持取消双方的不合理措施。美方呢,因为国内政治氛围,反华成了共识,谁对中国狠谁得分。特朗普团队里,鹰派多,国会山上到处是声音说中国威胁美国霸权。要是让步了,就被扣上投降帽子,政治风险大。结果,谈判一轮轮来,协议签了又破,破了又签。 回头看那几年历史,2019年是高潮。5月,第十一轮谈崩了,特朗普直接把2000亿货的税从10%提到25%。中国商务部马上公告,对600亿美国货加税。10月,第十三轮在华盛顿郊外谈,接近协议了,美方又说中国改了文本,卡壳。12月转到北京钓鱼台,继续磨。终于2020年1月15日,第一阶段协议签了,中国承诺多买美国农产品、能源啥的,总额2000亿刀。美方暂停加新关税,但旧的没全撤。协议一落地,疫情来了,执行就打折扣。中国买了不少,但美方也找借口不松绑。这协议算是个小喘息,但没解决根子问题。美方还是觉得,中国在知识产权、技术转让上没让够步。 拜登上台后,2021年,本以为缓和点,结果关税框架没变。3月,刘鹤跟耶伦视频聊,谈执行,但美方继续芯片管制。2022年,台湾地区防务部动作频频,美方卖武器,国会通过对华法案。中国军方在台海周边常态化巡航,保持高压。2023年,布林肯访华,谈稳定,但美方商务部又出新禁令,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中国外交部回应,强调互不干涉。整个拜登期,中美在经贸上小打小闹,谈判没停,但进展慢。美方国内,通胀高,供应链乱,他们也疼,但不愿承认是关税惹的祸。 转到2024年,大选定了,特朗普复任。11月就职,马上重提对华关税。2025年1月,团队评估完,3月3日签行政令,对中国商品加10%。总关税堆到54%。中国誓言反制,商务部公告,对等措施。4月,贸易战并入全球战,美方对中墨加也动刀。中国这边,稀土出口管制上紧,美方急眼了,因为高科技离不开这个。5月9日,何立峰副总理去瑞士日内瓦,跟美财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谈。湖边酒店,三人磨了几天,同意暂缓90天,美方对中国货税降到30%,中国对美货10%。还设了定期对话机制。看起来像缓和,但根子没动。美方想借这喘口气,调整全球贸易部署。中国呢,坚持结构性问题得对等解决。 可好景不长,10月又起波澜。10月10日,特朗普宣布对华出口加100%关税,白宫玫瑰园发布会,他强调这是保护美国工人。中国商务部回应,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加强版。美方回击,征收港口费,中国对等征收。10月15日,木材家具关税生效,美国海关开始查货,中国工厂调整供应链。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0月16日例会上说,中方一直主动磋商,但美方态度消极。阿拉比电视网记者问稀土,美财长说,如果中国松管制,或许延长豁免。中国外交部回应,强调合作空间在,但原则不动摇。BBC分析,这波是主导权测试,双方都不想先让步。
《哈马斯的人质底牌终于成了自己的催命符》人质本来是在地道中,尸体也是。但尸体后
【104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