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伟锡: 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军队,唯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敢喊出这句口号——“为人民服务!“而且是大声地喊,当着全世界的面大声地喊。 “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这段刻进每个中国人记忆的阅兵式对话,展现的不仅是威严整肃的军容,更是一支军队灵魂深处的价值追求。 当他国军队口号多着眼于国家利益或安全防卫,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举世瞩目下,以掷地有声之势,坦然宣告“为人民服务”,尽显赤诚与担当。 这不仅仅是口号的区别,更是本质属性的差异。 “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不是凭空产生的宣传标语,而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自诞生以来全部实践的高度概括。 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在普通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了著名演讲,明确提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这一理念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被正式确立为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追溯历史,人民军队从创立之初就带着鲜明的人民属性。 1927年,秋收起义部队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就是向世人宣告:这是一支代表人民利益的新型武装力量,与旧时代的军阀部队和剥削阶级军队有着本质区别。 他们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用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 放眼全球军队,其使命表述多为“保卫国家利益”、“捍卫宪法”或“保障国家安全”。这些固然没错。 但解放军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旗帜鲜明、直截了当地把“人民”奉为服务的核心要旨。 这种区别不是口头上的,而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战士恪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进入城市后,宁愿露宿街头也不打扰百姓。这种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鱼水情深的关系,在世界军事史上极为罕见。 在“雷锋班”,战士们几十年如一日地资助贫困学生,发起“雷锋存折续写行动”。新一代战士更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爱心字典进校园”等活动,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当灾难来袭时,解放军总是冲在最前线。汶川地震时空降兵从五千米高空盲降灾区;疫情肆虐时军队医疗队连夜驰援武汉;洪水肆虐时官兵用身体筑起防线。 这些场景生动诠释了“人民需要就上”的本能反应。 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深切信任和全力支持。“看到了军人就看到了希望”、“关键时刻还是要靠解放军”,已成为普遍的价值认同。 这种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在革命战争年代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国内,也延伸到国际舞台。中国军队秉持担当精神,踊跃投身国际维和、人道主义救援及护航行动。 在国际舞台上,他们以无畏身姿展现大国风范,为世界和平稳定,倾尽全力贡献磅礴的中国力量。 一批批头戴蓝色贝雷帽的中国军人,在硝烟弥漫的战乱地区勇敢逆行,成为“国际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 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十余年如一日地保护中外船舶安全通行,让“危险海域”变成“黄金航道”。 截至2024年6月,中国军队已连续派出46批护航编队,为7200多艘中外船舶提供护航。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更是成为中国军队友善形象的代表。 十多年来,这艘“大白船”到访数十个国家,为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患者提供诊疗服务,接生了多个“和平宝宝”。 为什么解放军能在天安门广场前坦然向世界宣告“为人民服务”?因为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这支部队血脉的基因。 从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留给老乡的半块青稞饼,到今天中国维和部队在非洲大陆的辛勤耕耘,一切都在诠释着同样的承诺。 当其他国家军队谈论国家利益和领土安全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定地将“人民”写在旗帜上。这种独特的底色,源于它从人民中来的本质,也决定了它服务人民的永恒宗旨。 参考资料:“为人民服务”的由来——中国军网
周伟锡: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军队,唯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敢喊出这句口号——“为人民服务
周律鸣法
2025-10-15 13:52:25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