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董宇辉的命,却得了董宇辉的“病”,顿顿终为年少轻狂买单 当东方甄选的主播顿顿(王若顿)在2025年6月宣布离职时,很多人想起了一年前董宇辉的转身。 同样是知识型主播,同样带着“新东方老师”的标签,甚至同样在爆红后与公司产生分歧。 但顿顿的故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职场中那些心比天高却未必命比纸薄的年轻人——他们渴望成为董宇辉,却忘了董宇辉的成功背后,不只是个人才华的闪耀,更是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叠加。 顿顿的离职表面上是“合约到期”的自然结果,但细看时间线,矛盾早已埋下。 2024年6月,他在直播间公开吐槽公司管理混乱;2025年2月,他因综艺邀约被拒而公开表达失望;直到今年6月,他五提离职后最终转身。 东方甄选给予了他“荣誉产品推荐官”的头衔,但离职告别会上未见管理层身影,只留下团队同事的祝福。 这种体面下的疏离,像极了一场精心排练的告别演出——公司需要平稳过渡,个人需要自由空间,但裂痕早已无法掩盖。 相比之下,董宇辉的离开更像一场“史诗级分手”。俞敏洪亲手将“与辉同行”股权转让,并额外奖励上亿元利润,既保留了情分,也承认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而顿顿的离职,则更多是个人与系统博弈后的无奈退场。他带领“美丽生活”账号从零做到月销2亿,却始终未能像董宇辉那样,成为公司战略中无法撼动的一环。 董宇辉的成功建立在双重基础上:一是他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跨界能力,二是东方甄选在教培行业崩塌后全力转型的历史机遇。 而顿顿在类似路径上,却误读了个人与平台的关系。 他曾在直播间抱怨公司“开新账号不商量”“公关反应慢”,却忽略了正是东方甄选的流量池和供应链,让他能从一名普通教师蜕变为百万粉丝主播。 当他模仿董宇辉的“知识带货”模式时,其实是在站在巨人肩膀上摘果子。 可惜的是,他一度将这种协同效应视为个人能力的绝对胜利,甚至公开表达对管理的不满,最终导致粉丝流失、风评受损。 这不是否定个人奋斗的价值,而是提醒每个年轻人:系统与个人的关系从来不是“谁养活谁”,而是相互成就。 董宇辉的智慧在于,他既坚持个人风格,也承认团队协作的价值;而顿顿的“轻狂”,在于他试图用个人野心去对抗一套成熟商业机器时,未能准备好承担后果。 顿顿的离职,也折射出直播行业至今未解的难题:企业如何管理明星员工? 从董宇辉到顿顿,东方甄选始终在尝试“去头部化”——通过自营产品、供应链建设弱化对个人的依赖。但这种策略有时过于僵硬,反而激化了矛盾。 例如,顿顿渴望参加综艺拓展事业版图,公司却以“风险控制”为由拒绝;他希望获得更多自主权,但上市公司标准化流程难以破例。 这种冲突本质上是新旧管理思维的碰撞:传统企业追求可控性,而新媒体时代更需要灵活赋能。可惜的是,双方都未找到平衡点。 顿顿选择了“单飞”,东方甄选则继续推进去IP化战略,甚至美丽生活账号在他离开后仍保持月销过亿,似乎证明系统确实可以替代个人。 但真的如此吗?数据显示,董宇辉离职后,东方甄选股价下跌超30%,主账号粉丝量被“与辉同行”反超。这恰恰说明,在依赖内容与人格魅力的行业,完全“去个人化”只是理想主义。 企业的真正挑战,不是消灭明星员工,而是如何将个人影响力转化为组织能力——比如通过合伙人制、IP分层管理等方式,让“顿顿们”既有发展空间,又不至于失控。 顿顿的“病”,在于他太想复制董宇辉的路径,却忽略了时机与环境的变迁。 董宇辉崛起时,东方甄选正处于转型求生阶段,需要英雄;而顿顿爆发时,公司已进入稳定期,更需要标准化。 这种差异注定了他无法成为“第二个董宇辉”。 参考资料:观澜亭|董宇辉离职,一场个人与企业的成长裂变——上观新闻
没有董宇辉的命,却得了董宇辉的“病”,顿顿终为年少轻狂买单 当东方甄选的主播
周律鸣法
2025-10-15 10:50:4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