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57年 ,中散大夫谯周在蜀汉朝堂之上对于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之事,予以反对,但蜀汉另一位重臣尚书令陈祗则是坚决地站在了姜维这一边,表示支持姜维对曹魏用兵,二人当堂展开激烈辩论,最终尚书令陈祗依仗自己位高权重,获得了更多的支持,而谯周无可奈何,回家写下《仇国论》。 诸葛亮一走,蜀汉军权就落到姜维头上。这哥们儿是铁了心要继承亮公遗志,啥叫遗志?就是北伐,恢复汉室。 延熙九年以后,姜维就开始折腾,五年里头连着五次出兵,简直是玩命。蜀汉地小人少,粮草兵马哪够折腾?每次出兵都得从成都千里迢迢运过去,百姓的血汗全搭进去了。 谯周是益州本土的,祖上在巴蜀混了好几代,蜀汉建国后,他靠着学问爬上来,当了中散大夫。谯周不是光会摇头的酸儒,他写过《古史考》,还编过蜀地风俗,脑子活络着呢。 257年,魏国淮南那边诸葛诞反了,联合吴国闹腾,司马昭忙得焦头烂额。 姜维一看机会来了,从骆谷杀过去,带了好几万兵马,直奔秦川。这事儿搁别人看是天赐良机,可谯周不这么想。他觉得蜀汉这体量,玩不起大兵团作战。 国力衰了,田地荒了,老百姓日子苦哈哈的,再北伐就是自掘坟墓。 谯周这观点,说白了就是本土派的心声。 蜀汉好多事儿是外来集团诸葛亮他们定的调子,益州人总觉得被骑在头上。谯周写《仇国论》,表面是劝北伐,骨子里是影射蜀汉这套穷兵黩武的路子不对头。 反观陈祗,起步当选曹郎,上司费祎一看这小子靠谱,就拉到身边带。费祎走后,陈祗一步步爬,246年接董允的侍中,251年当上尚书令,还加了镇军将军。 这位置牛啊,内政军权全抓手里,姜维在外头打仗,费祎病着,陈祗在成都说一不二。 陈祗这人,表面稳重,实际精于算计。他跟宦官黄皓眉来眼去,早早松了董允对黄皓的管子,让黄皓在内廷横着走。 刘禅宠黄皓,陈祗就顺水推舟,不督促皇帝上进,任由刘禅在内宫瞎混。陈祗主政那几年,蜀汉没啥大动静,就这么平平淡淡过日子。 可这平淡背后,是宦官势力野蛮生长,朝堂上亲信遍地,贤臣被挤兑。陈祗支持姜维北伐,说是看大局,实际是防着姜维回成都抢权。姜维要是闲下来,军政一把抓,陈祗的日子就难过了。所以,他顶谯周,靠着刘禅的信任,拉拢一帮人压过去,谯周孤掌难鸣。 这辩论一结束,蜀汉的北伐路子就歪了。谯周的《仇国论》没直接停了姜维的兵,但舆论风向变了。朝野上下开始嘀咕,北伐是不是真害国?姜维还得继续打,可每次出兵都卡壳,粮道不畅,士气低落。 谯周这文章,搁现在说就是舆论炸弹,瓦解了蜀汉的斗志。本土派借着这东风,越来越有声音,外来集团的威信掉得快。 陈祗258年就病死了,刘禅哭得死去活来,追赠忠侯,封他儿子关内侯、黄门侍郎。 可陈祗一走,黄皓就彻底放飞了。姜维北伐越来越难,干脆移镇剑阁,离成都远点儿。蜀汉从主动进攻,变成被动挨打,军心散了,民心也没了。 蜀汉灭亡这事儿,说一千道一万,根子在后主刘禅软蛋,可陈祗和谯周这俩人,也推波助澜。 陈祗纵宦官,坏了蜀汉的体质;谯周反北伐,断了蜀汉的脊梁。 这事儿搁你身上,怎么选?
公元257年,中散大夫谯周在蜀汉朝堂之上对于大将军姜维北伐曹魏之事,予以反对,
代天谈历史
2025-10-14 19:46:40
0
阅读:33
db
劝降那个被你洗成英雄了,你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