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真别说,高通这次认错的速度,比当年挨60亿罚单时利索多了,简直是秒认的节奏

文史资鉴堂 2025-10-14 16:04:29

还真别说,高通这次认错的速度,比当年挨 60 亿罚单时利索多了,简直是秒认的节奏。   10 月 10 号市场监管总局刚一宣布立案调查,这家芯片巨头当天就乖乖承认了没申报收购 Autotalks 的事实,一点含糊都没有。   这事得从两年前说起。2023 年 5 月,高通高调宣布要收购 Autotalks,可能不少人没听过这家公司,其实它是做车联网芯片的关键玩家,主打 V2X 技术。   就是让汽车能跟周围一切东西通信,减少事故的那种核心技术,现在智能汽车这么火,这业务可是块香饽饽。   本来按规矩,企业收购得看营业额够不够申报标准,不够的话一般不用报,但架不住有人举报,市场监管总局一评估,发现虽说没到申报线,但这收购真有可能搞垄断、限制竞争。   于是 2024 年 3 月 12 号,监管部门正式发了书面通知,让高通必须申报,没批下来之前绝对不能动手收购。高通当时倒是挺痛快,3 月 14 号就回函说放弃交易了,看着挺守规矩的样子。   可谁能想到,这公司转头就耍了个小聪明,2025 年 6 月趁没人注意,悄没声地就把 Autotalks 给收购完了,既没申报,也没跟监管打声招呼,完全把之前的承诺当耳旁风。   纸哪包得住火,很快就有人把这事举报了。市场监管总局一核实,高通那边倒是干脆,一点没狡辩,直接承认了所有事实。10 月 10 号立案公告一出来,当天就认了错,这效率比 2015 年那次快太多了。   当年高通因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被发改委罚了 60.88 亿,那会儿还折腾了不少时间,这回简直是 “速战速决” 地认错。美国当年罚中兴的钱,这回能从高通这儿罚回来吗?   这话得客观说,现在还没到罚款那步,刚立案调查,后续得看监管的调查结果。但从《反垄断法》里能找到依据,不管是达到申报标准没申报,还是没到标准但可能限制竞争又不按要求申报的,都得受罚。   之前是德科技收购思博伦的案子,就是没到申报标准但有竞争风险,监管不仅受理了,还要求附加限制性条件,可见只要涉及竞争问题,不管规模大小都得管。   高通敢这么明目张胆地违规,其实是打了个小算盘:觉得之前已经说过放弃交易,监管可能就不盯着了。   可它忘了,中国的反垄断监管早就不是只看规模的老路子了,只要有证据证明会影响市场竞争,就算没到申报线,监管也有权力要求申报。 要说高通这回为啥认错这么快,说白了还是吃过大亏,知道中国市场不能丢。   2015 年那 60 亿罚款不是小数目,更关键的是,中国是高通最大的市场之一,不管是智能手机芯片还是现在抢着布局的汽车芯片,都得靠中国市场撑着。   要是因为这事跟监管硬刚,损失的可不是一点半点。而且现在监管执法越来越透明,事实证据都摆在那儿,想赖也赖不掉,还不如早点认错争取主动。   可能有人觉得,外资企业是不是会被特殊对待?还真不是。市场监管总局说了,这就是日常执法,不管是内资还是外资,都一视同仁。   之前处理过不少国内外企业的反垄断案子,之前的阿里、美团,还有外资的奔驰、微软,都是按规矩来。这次高通的案子,也是证据确凿了才立案,完全是依法办事,不存在针对谁的说法。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后续会怎么处理。从过往的案例看,可能会有几种结果:要么责令高通整改,剥离 Autotalks 的业务;要么处以罚款,罚款金额得看违法情节的严重程度。   也可能是附加一些限制性条件,比如要求高通开放部分技术,或者承诺不搞价格垄断。不过具体怎么罚、罚多少,还得等监管部门调查清楚后才能定,现在还没法下结论。   但有一点能肯定,高通这回是真栽了。本来想偷偷摸摸收购补上车联网芯片的短板,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仅要面临处罚,还坏了自己的名声。   这也给所有外资企业提了个醒:在中国做生意,就得守中国的规矩,别想着耍小聪明钻空子,反垄断监管的牙齿可硬得很,不管多大的巨头,违规了照样得受罚。   至于能不能 “罚回来” 当年中兴的钱,其实没必要这么比。中国的反垄断执法从来不是为了 “报复” 谁,而是为了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护消费者和其他企业的利益。   要是高通真的违法了,依法处罚是应该的;但这跟美国当年罚中兴是两码事,性质、依据都不一样。咱们更该关注的是,通过这样的执法,能让市场竞争更公平,让更多企业能在规矩内好好发展。   接下来就看监管部门的调查进展了,高通这回到底会面临什么样的处罚,估计用不了太久就会有结果。但不管结果如何,这事已经给所有跨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在中国市场,合规才是硬道理,任何心存侥幸的违规操作,最终都得付出代价。      

0 阅读:798
文史资鉴堂

文史资鉴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