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一次的中美谈判,美国都在切香肠式掏空中方利益,付出的成本都是临时、可撤回的,拿到的利益则是长期可持续的,40多年来,美国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模板。 先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编个完整剧本,再带着剧本里的“气势”压到桌前,等把中方的实利揣进兜里,自己之前扔出来的那点“筹码”,想收就收、想改就改,偏偏每次都能把一本万利的账算得明明白白。 就说九十年代初药品行业那事儿,美国玩这套就已经很溜了。当时中国药企刚开始做自主研发,美国突然跳出来说“中国仿制药侵权”,没等中方拿出证据,先拉着几家美国药企开“诉苦会”,媒体跟着造势,连“美国药企每年损失几十亿”的假数据都编出来了。 接着就逼中方谈判,要求修改专利法,还得专门设个“药品专利法庭”,连专利保护期都得按美国标准来,他们说20年,中方就不能定15年。 等中方真把法律改了,美国承诺的“放宽中国药品进入美国市场”呢?转头就加了个“临床数据额外审查”的门槛,中国药企花了好几年准备的材料,说不合格就不合格,那所谓的“放宽”压根就是张废纸。 可中方这边,本土药企因为专利限制,好多年都只能做低利润的仿制药,美国药企却借着新专利法,把药价抬了好几倍,长期赚得盆满钵满。 到了近几年的芯片谈判,美国更是把“临时成本换长期利益”玩到了极致。前几年中方想从美国买先进芯片设备,美国就说“只要中国不发展7纳米以下制程,就允许出口14纳米设备”。 中方为了拿到设备,真就放缓了部分先进制程的研发。结果呢?没等设备运过来,美国就改口了,说“14纳米设备也涉及‘国家安全’,得限制”,最后只给了些28纳米的老旧设备。 可中方这边,因为放缓了研发,跟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又拉大了,美国芯片企业却借着这段时间,牢牢把控了14纳米以上的市场,还联合盟友搞了个“芯片四方联盟”,把中国排除在外,彻底锁死了中方在芯片领域的长期发展空间。 美国那点“出口设备”的承诺,说撤就撤,连个解释都没有;而中方失去的,是芯片技术突破的关键窗口期,这可是用钱都买不回来的长期利益。 其实40多年来,美国这套模板就没换过内核:先编个由头把水搅浑,再用“气势”逼中方让利,最后把自己的承诺变成“可撤回的临时措施”。 从早年的纺织品配额,到后来的知识产权,再到现在的芯片、新能源,每次中方让出去的,都是产业发展的空间、市场规则的主导权这些长期利益;而美国付出的,不是一张空头支票,就是一个随时能改的口头承诺。 说白了,这哪是谈判,就是美国拿着“流程模板”,反复切中方利益的香肠,切走的全是实的,留下的全是虚的,偏偏还能把自己包装成“吃亏的一方”,这套生意经,也真是没谁了。
2025年对中国的“认知颠覆”非常明显,后面好事会有很多1.美国第一、中国第二
【40评论】【5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