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一名志愿军战士悄悄顺走一袋美军地雷,兴冲冲带回阵地向连长请功,谁知连长一见,顿时脸色大变,厉声喝道:赶紧给人原封不动送回去, 1952年二月的一个深夜,朝鲜战线被寒风割裂,姚显儒带着小队从坑道里爬出,身后背着一袋又一袋的地雷,那袋沉甸甸的东西,是他从敌人地盘上拆回来的。 此刻,他正准备把这些地雷“送回去”,对姚显儒而言,这些铁壳里的炸药不是战利品,而是一群夺命的东西。 他见过太多战友被它炸得粉碎,第一次,他是在山脚的雪地上看见的:新兵踩中一颗跳雷,身体被炸上半空,那一刻,他心里生出一种压抑的愤恨。 他发誓,要弄明白这些东西的秘密,几个月前,他还是一名普通班长,那次侦察,他亲眼看到巡逻队被地雷炸散,回到阵地后,他找到被掀开的泥坑,趴在地上挖出残骸。 那是他第一次接触美军的反人员地雷,他把拆下的零件一一摆好,仔细研究每个构造,夜里,他在油灯下反复比对,直到能完整复原。 从那以后,他把自己当成了“排雷工”,每次外出,他都带回几颗完整的地雷,有人劝他别冒险,他却说,越怕它,就越要了解它,很快,他能凭手感分辨地雷类型,也能用刺刀挑出保险针。 几个月下来,他的坑道里堆满了被拆下的地雷,整整三条,那天,小队把一袋地雷送到连部请功,连长看见后脸色突变,下令立刻送回去。 姚显儒愣了几秒,随即明白:连长是怕这些地雷在阵地上出事,但这三个字却给了他启发,既然要“送回去”,那就送到敌人脚下。 夜色掩护着行动,姚显儒带着几名战士,把重新装上引信的地雷背上身,悄悄翻越战壕,美军的巡逻道在前方,他们埋设时十分谨慎,每颗地雷间隔、角度、深浅都经过计算。 他特意在上面绑了草绳和木桩,做出被清理过的样子,几小时后,他们悄然撤回,黎明时分,美军巡逻队进入那片区域,第一个士兵踩到引线,接连的爆炸声在山谷间回荡。 姚显儒透过望远镜,看见烟雾中倒下的身影,他没有欢呼,只在心里记下每一次爆炸的位置,这只是开始。 接下来的几个月,他几乎天天行动,白天拆,夜里埋,每一颗地雷都重新检查、编号、再装配,敌军在报告中反复抱怨地雷失踪,埋好的防线屡次被破坏。 姚显儒的队伍一次次潜入,像无声的工匠,把敌人的武器化作陷阱,美军阵地陷入混乱,他们发现自己的人频繁踩雷,怀疑是天气冻裂引起的误爆。 维修小组整夜忙碌,却始终找不到原因,直到一次大爆炸后,他们在残骸中发现了熟悉的标记:是自己制造的地雷,那一刻,美军军官惊骇不已。 姚显儒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没有多言,对他而言,这是替那些死去的战友“还债”,每一次爆炸,都是对那片血色雪地的回应。 他出生在甘肃灵台的一个贫苦农家,家中兄弟多,粮少,十几岁便外出放牛,后来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扛炮弹、修工事,过着半人半畜的生活。 被迫行军的日子里,他看惯了官兵的欺压,也看清了命的轻贱,1949年,解放军打来,他扔掉枪加入了新部队,那一年,他才二十七岁。 在部队里,他不善言辞,却最听命令,清晨起得最早,夜里睡得最晚,别人避开的活他抢着干,打扫工事、修掩体、搬弹药,他都一声不吭,连长看中他的勤奋,把他提为班长。 入朝后,他见过战争最冷酷的一面,炸药、子弹、饥饿、寒冷交织在一起,地雷成了战场上最常见的敌人。 一个小小的金属片,足以让整排人断腿断臂,姚显儒开始主动请缨到前线排雷,战友劝他不要玩命,他只是低头检查工具。 他拆过各种型号的地雷:跳雷、反坦克雷、双保险雷,每次拆解,他都仔细记录内部构造,战壕里积累的地雷堆成小山。 他在废弃的山洞里开班授课,让新兵练习识别,他用水壶浇土,教大家如何区分压发与拉发结构。 几次行动后,他的技术被传开,别的连队也来请教,有人称他为“地雷先生”,可他从未以此自傲,只要求战士们每次行动必须先确认安全。 四个月的反雷战让敌人损失惨重,统计显示,仅姚显儒带队埋下的地雷,就造成八十多名敌人伤亡,俘虏三十人,敌军报告称,巡逻线无法维持,士兵对地面失去信任。 战后总结时,姚显儒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记一等功,奖章发下那天,他只是笑着收好,没多说一句,对他来说,荣誉不如那些平安归来的战友。 战争结束后,他回国继续服役,几十年过去,部队里换了好几任领导,他仍守在军械仓库,1974年,他在一次手榴弹试验中被误伤,右手残废,但他仍坚持教学,用左手写字,教年轻战士排雷要领。 退役后,他回到甘肃老家,村里人只知道他是志愿军,却不知他当年拆过几百颗地雷,姚显儒的名字后来出现在军史档案中,那一行记录写着:“利用敌雷反制,歼敌八十余名。”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主要信源:"起雷英雄"姚显儒:创造出排雷方法,带动志愿军破除敌人地雷阵.- 中国军网)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4评论】【29点赞】
用户13xxx58
能在多次战斗中活下来,实属天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