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上级让董明德去抓俘虏,要求不能打草惊蛇,谁知他不按套路出牌,竟在敌人驻地附近点了篝火,没想到却因此立了大功! 1950年,志愿军第42军125师373团的一个小分队正潜伏在敌军阵地附近,排长董明德蹲在一块岩石后,望着远处的巡逻火光,目光坚决,此刻他带领的小队肩负着重要任务: 在敌军防线上抓到一名活口,为即将展开的德川阻击战获取情报,上级明确交代,不能暴露行踪,不能打草惊蛇。 董明德看着前方巡逻的敌人,心中已有定计,对方人数多、火力强,贸然进攻必然惊动整个防线,而正面潜入又风险极大,经过反复思索,他突然决定反其道而行之:点燃篝火。 战士们都感到惊讶,但他没有犹豫,他命人收集枯枝,在山坳中升起一团火光,火焰很快映亮夜空,橘红的光在寒风中摇曳。 董明德明白这不是示威,而是诱敌,火光出现的位置距离敌军巡逻路只有几百米,在这种情况下,敌人一定会以为有异动,从而派人查看。 果然,敌军的警戒哨首先发现了火光,哨兵报告给上级后,一支由十人组成的巡逻队迅速出发,他们怀疑有人潜入,却又看不清火光处的情形,只能小心接近。 离得越近,越能看见那几个围着火堆的人影,巡逻队的指挥官盯着那团火,慢慢看清那些身影:他们身着南朝鲜军的制服,敌军的疑虑瞬间打消。 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样的装束只能是自己人,巡逻队的人一边喊叫,一边走近,还准备训斥这伙士兵夜间生火的行为。 董明德察觉到敌人的放松,立刻下令准备行动,待对方靠近至不足五米,他突然起身,抬手示意开火。 瞬间,枪声划破夜空,火光映着弹影,敌人猝不及防,反抗还未组织起来便被打垮,短暂的战斗后,十人小队被击倒七人,其余三人被擒。 战场恢复寂静,董明德迅速命人收拢俘虏和武器,撤入隐蔽山谷,此次行动没有惊动敌方主力,计划圆满完成。 回到阵地后,三名俘虏被送至团部,审讯开始得很快,敌军被分开问话,经过数小时盘问,审讯组掌握了重要情报: 敌人在德川方向布防薄弱,正计划调整兵力向南收缩,并在西侧山谷设有补给站,敌军的意图一目了然,这意味着我军正好可以在德川发动突击。 这一情报被紧急上报后,指挥部连夜召开会议,随即调整进攻方案,几天后,德川阻击战打响,我军提前部署防线,精准切断了敌军撤退路线,敌方措手不及,被大面积歼灭。 这次战役的胜利让全团振奋,而那场小小的篝火战术成为被广泛传颂的奇招,许多部队的指挥员都听说了董明德的行动,称他为“能在敌阵点火的人”。 不久之后,董明德又接到了新的命令,这次任务比上次更凶险:守住月浦里的一座小桥,这座桥是我军后续部队推进的唯一通道,一旦被炸毁,将严重影响整个作战节奏。 当他带人赶到桥边时,敌军已经在桥上安放了炸药,引爆的导线从桥面垂到冰冷的河下,情势紧急,他毫不犹豫,脱下棉衣,带着一名战士潜入水中。 河水冰冷刺骨,但他坚持潜行至桥下,凭借手感找到引爆导线,随即切断,他回到岸上,示意队伍准备进攻,机枪、手榴弹同时出击,敌军完全被打懵。 不到十分钟,三十余名敌兵被歼灭,炸药被全部缴获,按命令,他的任务到此为止,只需守桥待援,但他凭经验判断,月浦里敌军可能要撤退,他留了几个人守桥,带领一个班追击。 他带着战士潜行数里,抵达一条狭窄公路,发现敌人两连的部队正在撤退,人数悬殊,可他没有犹豫,下令发起突袭。 战士们迅速展开,一阵密集的火力掩盖了山谷,敌军慌乱,以为志愿军主力堵截,只能弃车逃窜,最终,敌军溃退,留下大量物资和枪械。 当董明德带人返回桥头时,增援部队正好赶到,看到满地缴获的武器,连长当场抱住他,战斗结束后,董明德的名字被报上总部。 总部特地发来嘉奖电文,称赞他“机智果断、灵活应变”,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记特等功一次。 几十年过去,他从青年变成老人,村里的孩子称他为“董爷”,只知道他脾气好、话少,有人偶尔问起他当兵的事,他总是摆手,说那都是过去的事。 2007年,董明德病逝,整理遗物时,家人打开那口木箱,才看到那些早已失去光泽的奖章,奖章背后刻着年月和部队番号,证书上清楚写着“特等功”“二级战斗英雄”。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主要信源:美援朝特等功臣董明德隐藏功名51年.烟台市人民政府)
最初拟定开国上将名单里,原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建安名列前位,而最后下
【4评论】【2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