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当代社会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今日之中国纵欲汹汹,各种欲望,各施其能,各谋其力。如果一个民族的民风,伴随着重功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字字诛心,振聋发聩! 王德峰教授,是复旦园里一位衔着烟的哲学骑士。他还享有一项“特权”——成为全校唯一一位被默许,在课堂上吸烟的教授。他曾风趣地将此称为“复旦给予的特别许可”。 尽管他的课堂上,粉笔灰混着烟草味飘满教室,学生们却得提前抢座才能挤进去,就为听他把生涩哲学掰成大白话。可偏偏是这么个接地气的教授,抛出的话扎得人疼。 仔细品味的话,这哪是空谈?你回头看看前些年那桩奶粉丑闻,某知名企业为了压成本,把三聚氰胺混进奶粉里,多少刚断奶的娃喝出了肾结石,企业负责人倒是拿着赚来的黑心钱买豪车豪宅,这不是把“功利”二字刻在脸上,把“道义”踩进泥里? 还有那些互联网金融平台,打着“零门槛借钱”的幌子,把网贷包装成“超前消费”,刚毕业的学生没阅历,稀里糊涂借了几千,利滚利滚成几万,最后被逼得不敢回家,有的甚至走了绝路——这些人眼里哪有什么社会责任,不过是盯着年轻人的钱包,把“欲望”当生意做。 再看消费市场那股疯劲儿,更让人看不懂。奢侈品店门口排着长队,有人为了买个几万块的包,省吃俭用几个月,背在身上恨不得让全世界看见;直播间里主播喊一句“全网最低价”,弹幕立马刷成瀑布,多少人根本没琢磨自己需不需要,手一滑就下单,回头快递堆成山,用不上又舍不得扔。 最离谱的是早些年有新闻,刚成年的小伙子为了买最新款手机,居然偷偷去黑市卖肾,最后手机到手了,身体垮了,一辈子都得受着伤——这哪是消费,分明是被欲望牵着鼻子走,把最珍贵的东西换成了一堆冰冷的商品。 就连本该清净的教育领域,也被功利主义钻得满满当当。家长们挤破头买学区房,哪怕背上几百万房贷也认,就为了让孩子进所谓的“名校”;周末假期更不消停,奥数班、英语班、艺术班排满,孩子连睡个懒觉的时间都没有。 有次在公园听见俩家长聊天,说“孩子要是考不上重点中学,以后就没出息”,可没人问孩子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好像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人,而是为了给孩子贴个“优等生”的标签,好将来能换个好工作、赚更多钱。更让人寒心的是,有些老师也跟着跑偏,对成绩好的学生嘘寒问暖,对成绩差的就冷着脸,教书育人的初心,早被“升学率”“奖金”给盖过去了。 人情往来就更别说了,以前走亲戚是带着点心唠家常,现在上门先看你带的礼值多少钱;朋友聚会本该聊近况,结果三句话离不开“你最近赚了多少”“在哪买了房”。有个朋友说,他之前帮过同事一个大忙,后来那同事升职了,见了他连招呼都懒得打。你有用的时候把你当朋友,你没用了就一脚踹开,这哪是人情,分明是“利益交换”。 职场上更甚,为了抢个项目,有人偷偷给领导打小报告,把同事的方案改改当成自己的;为了升职,加班加点不算,还得琢磨怎么“表现”,连基本的同事情分都不顾——大家都盯着眼前的好处,谁还管什么“道义”“底线”? 文化圈也没逃过这股歪风。有些作家不琢磨怎么写好故事,反而专写低俗小说,满篇都是暴力、色情,就为了点击率高、能赚钱;有些导演拍电影,不考虑剧情好不好、有没有意义,只想着请流量明星,凑几个搞笑段子,票房能捞多少是多少。之前有部电影,上映前炒得火热,结果观众看完都说“没看懂”“浪费钱”,可导演还嘴硬说“这是艺术”——说白了,就是把文化当成了捞钱的工具,把观众当傻子骗,哪还有点文化人的风骨? 这么下去的后果,王教授早点透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早没了,心里只想着自己的利益,稍不如意就炸毛,社会哪能安稳? 更要命的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那些好东西,快被这股歪风刮没了。儒家讲“仁、义、礼、智、信”,道家讲“道法自然”,佛家讲“慈悲为怀”,这些都是教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的根本。可现在呢?有人为了钱,连父母都能骗;有人为了利益,连朋友都能坑;有人为了出名,连脸都能不要——民族的精神内核都快散了,再这么下去,我们跟其他国家比,还有什么底气? 要改这现状,真得从根上找补。先说说我们自己,别再被消费主义牵着走,买东西前想想“我真的需要吗”,别为了面子活受罪;跟人打交道,多想想“我能帮对方什么”,别总盯着人家能给你什么;工作学习,多琢磨“怎么把事做好”,别总想着“怎么能赚更多、升更快”。 这话听着简单,做起来难,可要是不做,我们这个民族真要“内不能安,外不能立”了。现在是时候捡回这些根基了,别让欲望把我们带偏,别让功利毁了我们的民族魂——毕竟,一个有道义、有温度的民族,才能真正站得稳、立得住,才能让别人打心底里佩服。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当代社会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今日之中国
桉闻通史
2025-10-10 14:17: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