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都以为刘备是被陆逊火烧连营700里击败的,其实这是一个谎言。700里,就是350公里,成都到重庆的距离才300公里左右。至于刘备带几十万兵马,更是胡扯。 首先,那把火,根本没烧“七百里”。咱们拿现在的地图一比划,从刘备出兵的永安到前线猇亭,直线距离也就三百多里。七百里,那得从成都烧到重庆了,长江三峡都得给你烧穿。这牛吹得,连曹丕都听不下去了,他当时就吐槽:“哪有连营七百里去打仗的?” 再说兵力,刘备哪来的几十万大军?蜀汉当时全国人口也就九十来万,把吃奶的娃都算上。他东拼西凑,连同招降的少数民族“五溪蛮”,满打满算也就五万人左右。而对面的东吴,陆逊手里的人马,和他差不多。这根本就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豪赌,哪是什么以少胜多的神话。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不是“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到底是怎么输的?这场仗,又为什么非打不可? 这口气,刘备咽不下去,蜀汉也咽不下去 很多人说,刘备伐吴就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太意气用事。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关羽是谁?那不是普通的一个将军,他是刘备集团的一面旗帜。关羽一丢,丢掉的不仅是兄弟,更是整个蜀汉的战略核心,荆州。诸葛亮当年《隆中对》的规划,就是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北伐,现在断了一臂,还怎么“兴复汉室”? 更要命的是,刘备手下有一大批人,都是从荆州跟着他一路打到四川的,比如诸葛亮、马良、黄忠。现在老家被孙权占了,田产家人都在人家手里,这帮人心里能安稳吗?刘备要是不出兵,摆出个拼命的架势,内部人心就散了,队伍就没法带了。 所以,这一仗,刘备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不是不懂政治,恰恰是太懂了。这一仗,是打给孙权看的,更是打给自己人看的。 仗是必须打了,但怎么打?水路顺江而下?刘备的水军在荆州丢的时候就基本报销了,跟东吴水军硬碰硬,那就是送人头。他只能选择最笨、也最稳的办法:沿着长江北岸的山路,步步为营,扎寨推进。 这就是所谓“连营”的真相。大家笑话刘备傻,把营寨连成一条线。刘备这一辈子,打了多少败仗?被人从徐州追到河北,又从当阳撵到夏口,他比谁都懂得“留后路”的重要性。 他那五十多个营寨,根本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在数百里崎岖山路上,依托险要地形建立的一个个据点。它既是进攻的跳板,更是后勤补给线,万一打输了,还是分段阻击、安全撤退的生命线。 如果没有这些营寨,刘備最后连逃回白帝城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曹丕笑话刘备,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刘备走的每一步,都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谨慎。 从公元221年7月出兵,到第二年6月决战,两军在夷陵前线整整对峙了将近一年。 这一年,39岁的陆逊表现出了和他年龄不相符的冷静。不管蜀军怎么骂阵、挑衅,他就是坚守不出。他在等什么?等刘备犯错,等天时。 他等到了。公元222年的夏天,异常酷热。长江三峡地区,又闷又湿,跟个大蒸笼似的。蜀军大部分是四川兵,哪受得了这个罪?中暑、痢疾开始在军中蔓延,战斗力一天比一天差。 为了避暑,刘备做了一个致命的决定:将水寨的部队也迁到岸上,把所有营寨都扎进了山林里。 山林里是凉快,可也带了无穷的隐患。几十个营寨,都是就地取材,用木头、茅草搭建的,在干燥的夏日里,简直就是一堆堆的干柴。而且营寨分散在山谷中,一旦一个地方起火,山风一吹,根本没法救援。 陆逊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公元222年6月的某个深夜,东风刮起。陆逊知道,决战的时刻到了。 他没有搞什么全线火攻,那不现实。他用的是特种作战,精准打击。先派小股部队,带着茅草,潜入蜀军一个营寨放火。火光一起,就是总攻的信号。 大火不是从头烧到尾,而是多点开花,中心突破。 陆逊的主力部队趁着蜀军大乱,猛攻其中军大营。一个营寨被攻破,恐慌就像瘟疫一样迅速传染给下一个营寨。蜀军的指挥系统瞬间瘫痪,各自为战,然后被分割包围,逐个歼灭。 张南、冯习战死,蛮王沙摩柯被杀。刘备能逃出来,全靠亲兵傅彤拼死断后。等他一路狂奔逃到白帝城时,五万大军,几乎损失殆尽。 刘备在白帝城,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水,一年后,郁郁而终。临终前,他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君可自取。” 很多人把夷陵之战的失败,简单归结为刘备的意气用事和战术失误。但今天我们聊下来,你会发现,这背后藏着太多的无奈和必然。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复仇之战,而是一场国运之战。 刘备赌上了蜀汉最后的家底,想打回一个未来,但他输了。这一败,不仅葬送了蜀汉的精锐,更彻底打断了“兴复汉室”的脊梁。从此,蜀汉只能偏安一隅,再也无力东出。 而我们津津乐道的“火烧连营七百里”,不过是后世说书人为了故事精彩,添上的一把最旺的“文学之火”。它烧出了传奇,却也掩盖了历史的残酷与沉重。
曹爽真是愚蠢的可爱,当他被司马懿囚禁在家中断粮的时,他向司马懿借粮,司马懿随后满
【7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