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守陵34年:一座坟,一辈子,一颗心 在城郊那片安静的山坡上,80岁的张大爷(化名)每天清晨都会准时出现。他提着水桶、扛着扫帚,沿着窄窄的石板路慢慢往上走,尽头是三座并排的烈士陵墓——这是他守护了34年的“家”。 1989年,张大爷还是附近村里的村干部。那年清明,他带着孩子们来扫墓,看到烈士墓旁长满半人高的杂草,墓碑上的名字被雨水冲得模糊不清,心里不是滋味。“这些娃都是为了护着咱村子牺牲的,年纪比我儿子还小,咋能让他们孤零零的?”从那天起,他就把守陵的事扛在了肩上。 这一扛,就是三十多年。每天天刚亮,他先给墓碑描红,用毛笔蘸着红漆,一笔一划把“烈士之墓”四个字填得满满当当,动作慢却稳,像是在完成一件宝贝活儿。接着扫地、拔草,连砖缝里的小杂草都要连根掐掉。逢年过节,他会拎着自家蒸的馒头、煮的鸡蛋放在墓前,絮絮叨叨地说几句:“天冷了,添件衣裳”“今年收成好,你们放心”。 有人劝他:“大爷,都这岁数了,在家歇着多好。”张大爷总是摆摆手:“歇着心里不踏实。只要我走得动,就得来看看他们。”这些年,他的腰慢慢弯了,耳朵也不如从前灵光,但通往陵墓的路,闭着眼睛都能走对;哪块墓碑上有几道裂痕,哪棵树是哪年栽的,他记得比自家的事还清楚。 附近的孩子们都认识这位“守陵爷爷”。每到周末,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听他讲烈士的故事:“当年这几位同志,为了掩护乡亲们转移,跟敌人拼到最后一颗子弹,没一个后退的……”讲到动情处,老人声音会发颤,孩子们也听得眼睛红红的。时间久了,不少孩子会主动跟着他扫地、浇水,山坡上的小树苗,都是孩子们和他一起栽的。 如今,张大爷的孙子在外地工作,多次想接他去城里享清福,都被他拒绝了。“我走了,谁来给娃们擦墓碑?谁来跟他们说说话?”他指着陵墓旁的小屋子,那是村里后来帮他搭的,里面放着扫帚、红漆和几件旧衣裳,“在这儿住着,离娃们近,心里安稳。” 三十四年,足够让青丝变成白发,让小路被青苔覆盖,却没改变老人每天上山的脚步。在张大爷心里,这三座陵墓不是冰冷的石碑,而是一群“等着有人惦记”的孩子。他用一辈子的守护,告诉我们:有些恩情,需要有人记得;有些信念,需要有人传承。而这份“记得”与“传承”,无关轰轰烈烈,只藏在日复一日的扫地、描红和絮语里,简单,却沉甸甸的。
我们小区有个大妈,经常在垃圾桶旁翻捡瓶子和废纸盒。原先我们以为她没钱也没儿女,后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