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方志敏因被警卫员魏长发出卖而被捕,半年后英勇就义,那么问题来了,那个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06 19:39:19

1935年,方志敏因被警卫员魏长发出卖而被捕,半年后英勇就义,那么问题来了,那个叫魏长发的警卫员后来如何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5年初,寒气逼人的怀玉山中,方志敏和魏长发藏身在一处隐秘的山洞,山上没有炊烟,没有鸟鸣,只有干枯的草根和冰冷的石头,粮食已经耗尽,雪水勉强维持生命,魏长发提出下山找食物,方志敏犹豫再三,终于点头,这个决定,成为后来一切悲剧的起点。   方志敏出生在江西弋阳一个普通的农家,家里清贫,却始终支持他读书求学,年少时,他就对世间的不平感到愤懑,常常在读书之余思考如何改变苦难中的百姓命运,他考入县立高小,后来又在九江求学,接触了新文化思潮,他的内心开始燃起一团火,那团火指引着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2年,方志敏只身前往上海谋生,在《民国日报》做校对工作,每天接触新思想、新观念,让他逐渐理解了马列主义的深刻意义,两年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把全部生命投入到为穷人争取解放的斗争中。   回到家乡后,方志敏积极组织农民协会,带领大家开展减租减息的斗争,他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发动群众反对剥削,他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的人,而是带头站在最前线的人,他创建了杨子洲农民协会,还参与了弋阳暴动,带领群众冲击旧秩序。   随着革命形势发展,方志敏在赣东北建立了根据地,组织成立红十军,他亲自参与指挥作战,带领部队赢得一场又一场战斗,逐渐在这一带站稳了脚跟,1931年,他成为赣东北苏维埃政府主席,同时兼任红十军政治委员,他提出“根据地是靠群众建立的,也要靠群众守住”,因此在政权建设、土地改革、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投入巨大精力,赣东北的百姓对他有着极高的敬重。   1934年,日本在华北步步紧逼,民族危机加剧,方志敏认为必须把抗日放在首位,他带领红军北上,试图打破国共之间的内战格局,直接面对外敌,红十军团从瑞金出发,翻山越岭,目标是皖南,再转向浙西、浙北,最终抵达抗日前线。   北上途中,部队遭遇了空前的困难,敌人重兵围剿,粮草补给几近断绝,方志敏带领战士们在崇山峻岭之间行军,时常要翻越几百米的山坡,他每天只吃一把炒米,却始终走在最前方,战士们疲惫不堪,他却坚持与大家同甘共苦,不肯享受任何特权。   战争最激烈的时候,红十军团被围困在怀玉山区,敌人兵力是他们的七倍,围追堵截几乎封死了所有生路,方志敏本已突围成功,却为了接应后续部队再次折返,最终陷入重围,他和魏长发脱离主力,藏入山洞,困顿中,魏长发下山寻找食物,却在枫岭头被敌军抓获。   方志敏曾多次告诫身边人,革命不是儿戏,信仰是最重要的,可惜魏长发并未真正把这些话放在心上,他出身上饶,早年读过几年书,参加红军后被调去做警卫员,平日里他喜欢抽烟聊天,对革命的理解始终浅薄,他参军的念头里有理想,也有私欲,他想过了战争后的生活,想娶媳妇,想回乡过日子。   被捕后,魏长发最初支撑了一段时间,但面对敌人抛出的诱饵——一百块银元和一个媳妇,他的防线很快崩溃,他交代了方志敏的藏身之地,还带着敌人亲自上山搜捕,方志敏虽然察觉到异常,试图转移,但因伤病和饥饿已至极限,最终被俘。   敌人搜遍方志敏全身,只找到一块表和一支钢笔,他没有金钱,也没有豪华物品,这位红军高级将领的简朴生活让敌人惊讶不已,方志敏被押往南昌,途中经过他曾奋战过的村镇,百姓自发相送,有人甚至试图营救,可惜敌兵戒备森严,营救未果。   在南昌的监狱里,敌人对方志敏施加了各种酷刑,他们试图用高官厚禄动摇信念,也用亲情胁迫,甚至抓来了他的妻子缪敏,但方志敏始终没有屈服,他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威胁所惧,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仰。   在暗无天日的牢房中,他用敌人提供的纸笔写下大量文字,本意是要他写悔过书,他却借机完成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作品,这些文字像火种一样,穿越高墙与铁窗,点燃了后来无数人的心灵,他写下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信心,对人民的深情,这些作品成为那个时代精神的写照。   1935年8月6日,南昌下起了小雨,方志敏从容地整理衣衫,走向刑场,敌人担心他当场呼喊口号,用毛巾堵住了他的嘴,他没有机会说出最后一句话,但他的行动早已说明了一切,他用生命完成了对信仰的承诺。   数十年后,新中国成立,公安机关在整理历史资料时注意到魏长发的出卖行为,经过几个月调查走访,魏长发在四川被抓获,他改名换姓,靠烧炭为生,试图隐瞒过去,他以为时间可以掩盖一切,却最终难逃法律的审判。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方志敏遗稿《可爱的中国》是怎么在狱中写成并流传的?)    

0 阅读:1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