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阅兵之后,孙立人将军后人提出请求,希望能尽快把孙立人将军的棺木,运回家乡安葬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06 19:39:19

看完阅兵之后,孙立人将军后人提出请求,希望能尽快把孙立人将军的棺木,运回家乡安葬。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孙立人出生在安徽庐江,少年时期勤奋好学,小学毕业成绩优异,一路读到了清华大学,当年能进清华已经是凤毛麟角,更别说后来他还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他先去了美国普渡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甚至还在相关行业工作了一段时间。   可工程师的生活似乎无法满足他心中的某种召唤,他转而考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这是一所在美国南部颇有声望的军事学府,在那里,他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并在192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那时的他,已经不是那个只会埋头苦读的书生,而是一位具备战略眼光和实战能力的准军官。   真正让他走入全国视野的是抗战爆发后的几年,他参与组建并指挥中国远征军中的一支部队,奔赴滇缅战场,那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战争,物资紧缺、地形复杂、敌军凶猛,可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依然带领部队创造了多次以弱胜强的战例,为了守住滇缅公路,他带兵死守要地,让前线的援助没有中断,他的部队纪律严明,行军严谨,有人把他称为“东方隆美尔”,也有人叫他“丛林之狐”。   他对士兵的重视是出了名的,哪怕在战火纷飞中,他也坚持保障士兵的基本生活,战场上的饭菜不讲究口味,只讲究安全和营养,物资紧张,他却尽可能让士兵吃得干净、吃得饱,他常说,带兵不是让士兵拼命,而是想办法让他们活着回来。   可战争结束后,他的命运却急转直下,他拒绝参与内战,坚持认为同胞之间不该兵戎相见,这番态度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注定难以讨好任何一方,到了1955年,一起突如其来的政治案件将他推入深渊,他被指控与共产党有联系,随即遭到软禁,地点是台中的一处官邸,从此,他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对人生的掌控权。   这段漫长的软禁持续了三十三年,没有审判,也没有判决,他不能外出、不能通信、不能工作、不能为自己辩解,最初几年,家中拮据,他不得不靠种玫瑰、养鸡维生,他的孩子们在艰苦中长大,有时候一家六口连饭都吃不饱,只能靠卖花贴补生活,时间久了,人们干脆叫他“玫瑰将军”。   直到1988年,政治局势松动,他才终于获得行动自由,但这段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太多苦涩,他始终不能释怀的,是没能回到故乡安徽,去给父母扫墓,也没能和战友们在广州的烈士墓园再聚,他临终前所说的那句话,不是愤怒,更像是一种坚持——既然无法回家,就让棺木在异乡停留,直到归期到来。   1990年11月,他在台湾病逝,享年九十岁,葬礼办得体面,送花的人络绎不绝,连宋美龄都送上了花圈,可即便如此,他的棺木依旧没有下葬,家属尊重他的遗愿,把棺木暂时安放在果园里,用黑色大理石做了一个平台,四周用篱笆围住,没有土,没有碑,只有风吹草长,只有时间缓缓流动。   这些年来,他的家人一直在为迁灵奔走,他的儿子孙安平曾回到庐江老家,在祖坟前长跪不起,他说,如果父亲知道家乡还在,知道祖坟还在,早就愿意入土为安了,他们带着信件、照片、证明材料,向台湾当局提出申请,希望能把棺木运回大陆安葬,但每一次申请,都被以各种理由搁置,有时说文件不齐,有时说需要双方政府协商。   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诉求,更是一段历史的延续,孙立人曾在缅甸战场上拯救过七千多名被包围的战士,也曾为保住中印交通线而拼尽全力,他在国际上有声望,在国内也被誉为抗日英雄,如今国家强大了,社会稳定了,他的归乡之路却依然遥遥无期。   九月的北京,阅兵式再次震撼了全世界,孙天平再次受邀观礼,他看着坦克驶过,看着战机掠空,内心百感交集,他知道,这样的强盛来之不易,是无数像他父亲一样的老兵用青春和生命换来的,父亲如果在世,看到这一幕,应该会心满意足。   然而,盛世之下,父亲的遗愿仍未实现,他的棺木依旧在果园里,风吹雨打,草木缠绕,家属只能定期清理,防止雨水侵蚀,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希望能早点把他接回家。   庐江那边,老宅早已翻修一新,池塘边的柳树长得粗壮,像是守望多年的老友,一切都在等他回来。    

0 阅读:1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