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一个6岁女孩被亲生父母送养给一户农民,6年后亲生父母又将女孩强行带走,不料女孩大学毕业后,第一件事就是四处发寻亲信息,寻找当年的养父养母。
深秋的某个清晨,六岁的朱雨婷被亲生父母塞进一辆破旧的面包车,车子颠簸着驶向浙西山区,母亲摸着她的小辫子说:"爹妈要出门做生意,你先跟着新爹娘住些日子。"
小姑娘懵懵懂懂被推进陌生农家院门时,还不知道这次分别意味着什么。
这户住在半山腰的农家夫妻年近五十,男人叫王德贵,在建筑工地打零工;女人李秀兰患有间歇性精神障碍,但见到城里来的白净小姑娘,浑浊的眼睛突然亮起来。
夫妻俩把东厢房收拾得干干净净,用攒了半年的鸡蛋钱买来新被褥,山里日子清苦,可老两口把小姑娘疼进了骨子里。
王德贵天不亮就下山扛水泥,收工总不忘捎块麦芽糖;李秀兰发病时连自己名字都记不得,却记得给婷婷缝书包垫子。
转眼六年过去,当初怯生生的小丫头成了满山跑的野丫头,她跟着养父认草药,帮着养母喂鸡鸭,晒得黑红的脸蛋上总挂着笑。
2004年夏天,朱家父母突然开着崭新的小轿车闯进山村,那天王德贵在县城工地,李秀兰正蹲在灶台前烧火,眼睁睁看着城里人把哭喊的姑娘拽上车。
后来村里人说,那轿车在盘山道上开得飞快,车尾扬起黄尘遮了半边天。
回到浙江的朱雨婷像被关进金丝笼,住着三层小楼,穿着蕾丝裙子,可夜里总梦见山间的月光。
她偷偷把养母缝的碎花坐垫藏在枕头底下,被继母发现后挨了顿狠骂:"白眼狼!放着亲爹亲娘不认,惦记那两个老棺材瓤子!"
从此姑娘学乖了,把念想都埋进日记本,只等翅膀硬了那天。
2016年冬天,刚领到毕业证的朱雨婷揣着打工攒下的八千块钱,坐上了开往江西的绿皮火车,凭着模糊的记忆,她辗转找到当年那个镇子。
可时过境迁,镇子早就变了样——原先的供销社成了连锁超市,盘山公路铺了柏油,连村口的老槐树都被砍了。
她在汽车站附近的小旅馆住了五天,问遍三轮车夫、小卖部老板,最后在热心大妈的指点下找到县电视台。
寻亲节目播出三天后,有个包工头打来电话:"老王头在我工地扛过水泥,留的地址是青石崖村。"
朱雨婷跟着摩托车突突爬了二十里山路,终于看见那间歪斜的土坯房,六十七岁的王德贵正在院里劈柴,听见动静转身时,手里的斧头咣当掉在地上。
老人树皮似的脸上滚下两行泪:"那年我揣着卖粮钱去浙江找你,在城里转了半个月......"
破败的堂屋里供着李秀兰的遗像,照片边摆着半块发硬的麦芽糖,邻居大婶抹着眼泪说:"你走之后,秀兰天天抱着你的花棉袄满山转,下雨天摔进沟里落下病根,前年开春走的。"
朱雨婷跪在养母坟前烧纸时,山风卷着火苗打旋,像是老婆婆在摸姑娘的头。
如今在杭州城郊的出租屋里,王德贵守着养女过起了城里日子,老爷子闲不住,在阳台上用泡沫箱种了小葱,逢人就说:"我闺女公司管饭,非要天天给我炖排骨。"
朱雨婷的工位抽屉里,永远收着那个褪了色的碎花坐垫,她说等攒够首付,要买个带院子的一楼,因为养父念叨着想再养几只芦花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