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中国非常依赖美国,不是我要求与中国开会 特朗普昨晚表示:“我可以开会,我们关系很好,但这次会议不是我要求的,是中方要求的。所以假新闻宣称唐纳德·特朗普想和中国会面。 不,我不想;不,是中方要求的会议,而且如果我们能达成协议,我很可能会在年底前与中国举行一次会议。 如果我们不能达成协议,我就不会开会。你知道,我的意思是,如果我们不能达成协议,那会面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番言论与其近半年频繁释放的访华意愿形成鲜明反差,透露出特朗普政府在中美博弈中的矛盾心态——既需要中国配合解决经贸问题,又试图维护“美国优先”的强硬人设。 特朗普此次“甩锅式”发言看似突兀,实则延续了他对华策略的两面性。 一方面,他自年初重返白宫后多次表达访华意愿,甚至通过调整政策示好:7月批准英伟达对华出售H20人工智能芯片,松绑部分技术管制; 在芬太尼问题上罕见感谢中国协助;公开欢迎中国留学生赴美。这些动作被解读为营造对话氛围,尤其为关税谈判铺路。 另一方面,他始终不愿放下身段。5月曾宣称“中国急于达成协议否则会分崩离析”,7月又要求中方“必须先发邀请函”才考虑访华,如今更将会议发起责任推给中国,暴露其既要实质利益又要政治面子的算计。 特朗普的反复表态与8月12日关税休战截止日紧密相关。当前中美互征关税已导致双边贸易近乎停滞,美国财长贝森特虽承认“接近达成协议”,但美方同时威胁若中方不接受条件,将恢复24%关税甚至三位数惩罚性税率。 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本质是复制美欧、美日协议模式——通过施压迫使中国承诺扩大市场开放、采购能源农产品及追加投资。 然而特朗普低估了中方的反制能力:中国网信办约谈英伟达要求说明芯片安全漏洞,商务部则明确将“24%对等关税暂停展期”设为红线,凸显中国在核心技术领域自主性增强,不再被动接受美方条件。 特朗普鼓吹“中国依赖美国”的论调,与全球经济现实严重脱节。2024年中国对东盟贸易顺差达1900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262%; 与“全球南方”国家贸易占比超过出口总额50%,成功分散美国市场风险。反观美国,加征关税导致本土通胀高企,核心通胀率维持在4.1%,消费者承担了汽车、电子产品等12%-40%的价格涨幅。 连民主党参议员也批评:“这些钱其实来自美国人的口袋。”更讽刺的是,特朗普一边贬低中国,一边又依赖中国购买美债缓解财政压力。 当中国持续减持美债,美方担忧“经济后路被截断”,这恰好说明所谓“依赖”实为相互需要。 特朗普试图复刻第一任期对华施压的策略,但国际格局已深刻重构。 其一,美国盟友体系松动:欧盟拒绝配合对华技术封锁,日本首相在美日协议达成后公开质疑细节不明,巴西总统卢拉更以“以牙还牙”反击美方加税。 其二,“全球南方”加速崛起,金砖机制扩容及“一带一路”合作深化,使中国拥有更广阔外交回旋空间。 其三,中国反制工具升级。东风-26B导弹形成关岛覆盖能力,高超音速武器突破美国反导系统,军事平衡削弱了美方讹诈底气。 当特朗普扬言“不协议就不开会”,中方却从容推进与东盟、中东欧的多元合作,印证了“平等尊重才是正道”的战略定力。 特朗普的戏剧性喊话,终究掩盖不了中美关系的基本现实:单方面施压的时代早已终结,任何实质性进展都需建立在相互妥协基础上。 与其纠结“谁更需要会议”,不如踏实地在谈判桌上拿出诚意。毕竟全球经济承受不起又一场双输的贸易战。 参考资料:“要是美印谈崩,特朗普甩脸子取消访印,中国就拿下一局” 2025-08-06 09:42·观察者网
特朗普:中国非常依赖美国,不是我要求与中国开会 特朗普昨晚表示:“我可以开会,
观今言史啊
2025-08-06 10:19:54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