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少点“精神胜利法”?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抵达北京时,选择乘坐机场摆渡车前往迎接地点,这一细节被部分网民解读为 “中方刻意冷落”“欧洲失势” 的象征,甚至衍生出 “大国博弈的无声较量” 等离奇联想。 这种看似敏锐的观察,实则暴露了一种根深蒂固的 “精神胜利法” 思维,总试图从细枝末节中寻找 “我方优势”,却往往忽略了外交场合最基本的逻辑。 要弄清楚冯德莱恩为何坐摆渡车,得先看看这次访问的背景。根据外交部官宣,此次会晤是 “经双方商定” 的安排,且峰会地点最终由中方确定。 这意味着欧盟在行程主动权上并无优势。更值得注意的是,冯德莱恩此次访华行程被压缩至一天,原本计划的合肥商务峰会也被取消。 这种时间上的局促,或许才是交通安排简化的真正原因。毕竟外事活动中,车辆调度需优先保障行程效率,摆渡车作为机场常用接驳工具,其便利性和时效性可能更符合紧凑日程的需求。 把目光放长远些,这种对交通工具的过度解读并非首次。2022 年英国女王葬礼上,美国总统拜登获准乘坐专车,而包括部分 G7 国家领导人在内的百余名外宾却被要求集体乘大巴。 当时舆论并未将此视为 “美国压制他国” 的证据,更多人理解为东道主基于安保和后勤压力的务实安排。冯德莱恩作为欧盟机构负责人,其身份与国家元首存在本质差异。 冯德莱恩乘坐的摆渡车,本质上是机场标准化服务的一部分,其使用场景与普通旅客并无二致。将这种常规操作赋予政治含义,无异于把国际交往简化为 “交通工具攀比” 的儿戏。 这种思维的危害,在历史案例中尤为明显。2021 年中印班公湖脱离接触事件后,印度部分政客宣称 “中方先撤、印军胜利”,甚至编造 “中方伤亡数百人” 的谎言。 这种自欺欺人的 “精神胜利法”,不仅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反而加剧了边境紧张局势。同理,对冯德莱恩交通方式的过度解读,可能误导公众对中欧关系的认知。 事实上,此次会晤中,双方在气候合作、经贸对话等领域达成多项共识,冯德莱恩本人也强调 “欧中合作可成全球典范”。这些实质性成果,远比交通工具的选择更值得关注。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国际交往中真的不存在 “隐性博弈” 吗?答案是否定的。但真正的博弈,往往体现在战略决策而非表面形式。 例如,中方在此次会晤中坚持主场外交,将峰会地点定在北京而非欧盟提议的布鲁塞尔,这背后折射的是中欧实力对比的变化。 这种博弈无需通过摆渡车来暗示,其影响力早已渗透到议程设置、议题主导等更深层面。过度关注细枝末节,反而会模糊对核心矛盾的认知。 回到冯德莱恩坐摆渡车的话题,我们需要跳出 “非赢即输” 的二元思维。国际交往本质上是利益交换与规则共建的过程,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在所有场合占据绝对优势。 中方在此次接待中,既保持了对欧盟机构负责人的基本尊重,又通过行程调整传递了明确的战略信号。这种务实态度,远比 “精神胜利法” 的自嗨更具建设性。 当某些人热衷于从交通工具中寻找 “胜利证据” 时,或许更应该思考:真正的大国自信,究竟是建立在对细枝末节的过度解读上,还是源于对自身实力和国际规则的深刻理解? 这场关于摆渡车的舆论风波,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部分人面对国际事务时的焦虑与不自信。 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理性客观的分析,而非掩耳盗铃的自我安慰。唯有摒弃 “精神胜利法” 的桎梏,才能以更成熟的心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能不能少点“精神胜利法”?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抵达北京时,选择乘坐机场摆渡
非常盘点中
2025-07-28 14:34:2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