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爆发政变,波罗申科卷土重来,泽连斯基没顶住,大势已去? 泽连斯基在7

非常盘点中 2025-07-28 11:34:18

乌克兰爆发政变,波罗申科卷土重来,泽连斯基没顶住,大势已去? 泽连斯基在 7 月 22 日签署第 12414 号法案时,恐怕他自己也没想到,这项看似不起眼的法律修正案,会彻底点燃全国怒火,甚至把自己推向政治悬崖的边缘。 泽连斯基推动的法案,将国家反腐败局(NABU)和特别反腐败检察官办公室(SAPO)划归总检察长直接管辖,而总检察长历来由总统亲信担任。 法案通过前一天,安全部门以 “清除俄罗斯影响” 为由突击搜查 NABU 办公室,查扣文件并拘留工作人员,这种 “先斩后奏” 的操作彻底激怒了民众。 抗议如同野火般迅速蔓延,基辅独立广场上,数千人高举 “可耻” 标语,退伍军人坐着轮椅加入队伍,甚至有前线士兵家属举着阵亡亲人的照片质问:“我们在前线流血,你们在后方护贪腐?”。 这场自 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最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迅速蔓延至利沃夫、敖德萨等 17 个城市,连军方人员都公开表达不满。 民众的愤怒并非毫无来由,这两个反腐机构自 2015 年成立以来,曾调查过国防部高价采购劣质装备、征兵官员受贿等丑闻,被视为乌克兰民主进程的重要标志。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紧急致电泽连斯基,警告 “削弱反腐机构将阻碍乌克兰入盟”;德国外长明确表示,此类改革将影响对乌援助。 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更直言,这一法案 “破坏乌克兰反腐败议程,违背国际社会期望”。 这种压力最终迫使泽连斯基在 48 小时内让步,宣布提交新法案恢复反腐机构独立性,但民众显然不买账,他们要的不是法律条文的修改,而是对权力滥用的彻底清算。 这场危机的背后,是乌克兰深层次的权力博弈。泽连斯基自 2022 年以来借 “战时状态” 大幅集权,多次推迟选举、封禁反对党媒体、控制工会组织,形成了 “万事不决赖俄罗斯” 的治理惯性。 NABU 当时正在调查泽连斯基核心圈子的腐败问题,包括其私人朋友、时任副总理奥列克谢・切尔内绍夫的土地弊案,法案的出台被解读为 “用立法手段掩盖贪腐”。 更微妙的是外部势力的角力,美国对泽连斯基的耐心似乎已耗尽。特朗普政府不仅暂停部分军援,还被曝秘密策划 “换帅”,前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内被列为接班人,若泽连斯基拒绝下台,甚至可能面临 “强制流放”。 这种操作并非空穴来风:扎卢日内作为驻英大使,近期频繁在国际场合发声,主张 “战略收缩保现有领土”,与美国 “冻结冲突” 的目标高度契合。 而欧盟则通过 “欧洲民主基金” 向抗议者提供资金支持,Telegram 群组精准调度示威路线的手法,与 2014 年 “颜色革命” 如出一辙。 波罗申科的复出同样耐人寻味,这位 2019 年败选的前总统,虽在 2025 年 2 月被泽连斯基以 “叛国罪” 逮捕,却始终保持政治影响力。 他控制的 “欧洲团结党” 在议会投票时集体弃权,为法案通过制造程序瑕疵,随后又在街头煽动情绪,重演 “议会 - 街头” 双轨操作。 他在 2025 年 3 月访问南部军区时,向部队捐赠无人机和电子战系统,这种 “军援” 姿态显然在为复出铺路。 经济困境加剧了政治动荡,俄乌冲突已造成乌克兰 7749 亿美元直接损失,国债从战前 227 亿美元飙升至 2300 亿美元,36% 人口需人道主义援助。 泽连斯基为筹措军费,去年签署战时增税法案,将个人战争税从 1.5% 提高到 5%,商业银行利润税增至 50%,这种 “饮鸩止渴” 的做法进一步激化民怨。 泽连斯基的处境愈发艰难,他的支持率从 2022 年的 78% 跌至 2025 年的 57%,议会内 “人民公仆党” 席位缩水至 38%,而波罗申科的 “欧洲团结党” 支持率逆势上升。 更致命的是军方态度的微妙变化,前总司令扎卢日内的支持率已超过泽连斯基,且在军界威望颇高,这种 “将强君弱” 的格局,正是政变的温床。 然而,政变能否成真,取决于多方力量的角力。泽连斯基虽被迫妥协,但仍掌控安全部门和媒体;波罗申科虽活跃,但缺乏军方直接支持。 美国虽施压,但不愿承担政权更迭的直接责任。这场危机更可能演变为长期政治僵局,而非突发政变。 但可以确定的是,乌克兰已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是继续深陷战火与腐败的泥潭,还是在阵痛中重塑民主。

0 阅读:68

猜你喜欢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