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则打油诗,原创不是我,在我B站的置顶评论,太有才了:
行驶速度不一,这是智驾自定
跟车距离不一,也是智驾自定
智驾提醒刹车,不行我就不踩
智驾降速变道,不行我掰回来
有利都是自定,避险我定干预
说是辅助驾驶,全当自动来测
结果真要自动,手又松不开了
控制变量何在?人机共驾何在?
加塞不考虑了?限速不考虑了?
背后大运又不考虑了?
既当司机瘫痪,超速不管
又要限制智驾,变道不准
左脑攻击右脑,尖尖代替思考🤔
于安全宣传,漠视限速放弃智驾“人机共驾”,宣传个勾把安全?
于功能测试,测试场景单一无法控制变量,测试个勾把功能?
全是预设条件,纯纯招笑测试
这类“消失的前车”测试,假设场景混乱(车型不同、距不同、感知能力不同),又缺乏标准化控制条件,很多人却还声称它“有意义”,还有人带节奏,完全是缺乏科学训练导致的,或者说这类人被洗脑的很严重,总是在说“虽然不可控但有现实意义”,这句话是最大的恶,因为是无知带来的。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的科学哲学核心观点:科学命题必须具备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也就是说,一个测试想成为真正的“科学验证”,必须满足以下两点:
控制变量——即输入可控,结果可重复——即不同时间/人/场景仍能得出相同结论;而某平台这种垃圾测试的“每台车车距不同、每次消失路径不同、感知模型也不同”,属于变量完全不可控,这就导致测试结果无法被重复、无法定位问题根源,更无法给出定量解释或决策依据。说白了,这不配是一个测试,这只是一次无序而混乱的观察,任何结论都不可信。
任何有价值的工程测试,其目的都不是“体验”、“观感”或“拍视频”,而是构建数学模型比如 TTC计算公式、优化距离触发逻辑之类的,要么就是指导系统优化和风险预控,那么此时,如果测试的输入条件不可测、不可控、不可重复,那你就根本不可能做风险边界建模,这种水平的平台更谈不上去做软硬件系统的调优写出有效的标准化文档和 SOP。主机厂就算知道自己有问题,也无法复现,也不能做问题追溯,真的纯纯给互联网上想骂主机厂的蠢货一些所谓的内容子弹而已。
真正的媒体责任,是在复杂现实中筛选变量、提炼真相、反复验证,而不是盲目带着粉丝去体验随机性。 懂车老王[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