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1万多枚导弹、数万架无人机、几百万发炮弹都击不垮乌克兰,终于找到原因,这次威胁下狠手。 三年鏖战中,俄军虽将乌克兰境内的工厂、电厂、铁路化为废墟,却始终未能遏制乌军的反击锋芒——其导弹与无人机仍能突破防线,持续袭扰俄本土目标。 这一现象背后,是乌克兰军工体系的“乾坤大挪移”:真正的兵工厂早已不在顿巴斯的焦土上,而是藏身于北约成员国的精密车间与物流网络中。 瑞典的军工巨头萨博集团,正是这盘棋中的关键一子。这家全球排名前十的防务承包商,通过旗下博福斯动力部门,源源不断向乌克兰输送40毫米口径炮弹与“卡尔·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系统。 其生产的CV90步兵战车,经波兰热舒夫枢纽的铁路网络,72小时内即可抵达乌克兰前线。德国虽面临“豹2”坦克实战表现不佳的争议,却通过莱茵金属公司的弹药生产线,每月向乌克兰提供数十万发155毫米炮弹,其产能已占乌军前线消耗量的40%以上。 波兰的战略地位尤为特殊。作为北约东翼的“输血动脉”,其与乌克兰接壤的边境口岸承担了70%的西方援乌物资中转任务。 热舒夫基地的机场跑道上,美国C-17运输机昼夜起降,将瑞典的无人机组件、德国的防空雷达与波兰本土生产的火箭弹,通过乌克兰西部的铁路网分拨至各作战方向。这种“生产-运输-组装”的三级体系,使乌军即便失去本土军工设施,仍能维持武器供应的连续性。 面对这一局面,俄罗斯正采取“釜底抽薪”之计。其空天军近期加大了对敖德萨港的打击力度,通过高精度导弹摧毁多艘伪装成运粮船的北约武器运输舰。俄情报部门还锁定了波兰境内的多个中转仓库,通过网络攻击干扰其物流调度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俄国防部已将瑞典萨博集团的部分生产设施列入“潜在打击目标”,并通过外交渠道向北约成员国发出措辞严厉的警告。 这种对抗的本质,是现代战争形态的深刻变革。北约通过“分布式军工网络”,将武器研发、生产、部署环节拆解至不同国家,既规避了直接参战的政治风险,又形成了难以被单一打击摧毁的供应链体系。 乌克兰战场的僵局表明,在全球化军工协作面前,传统的“摧毁敌方工业基础”战略已难以奏效。俄罗斯若想打破困局,不仅需在战场上寻找突破口,更需在国际博弈层面破解北约的体系化支撑。
俄1万多枚导弹、数万架无人机、几百万发炮弹都击不垮乌克兰,终于找到原因,这次威胁
萧兹探秘说
2025-07-22 16:14:1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