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1997年,邓亚萍退役后去清华大学读书,第一堂课,老师问她:“你的英语如何?”邓亚萍尴尬的回答:“我连26个英文字母都认不全。” 邓亚萍刚宣布退役那会儿,谁都没想到她会很快出现在清华大学的课堂上。她从乒乓球世界冠军的巅峰突然转身,进入了各类学科大门,直接从零学起英语,这让外界都觉得不可思议。 退役后,她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开始频繁与世界各地体育圈的人打交道。这个时候,她真切地发现,英语几乎一窍不通会带来多少难题。光有冠军头衔可没法直接跨过语言这道槛。 刚进清华外语系,面对老师和同学的疑问,她干脆承认,她从26个字母都说不下来,基础薄得不像个大学生。她没因此退缩,反而把劲头放在了每天的学习里。 她把自己封闭在图书馆,从最简单的字母、单词开始背,身边总带着单词卡片。吃饭排队、走路等电梯的间隙都在背词。临睡前,人家都休息了,她还在拿着手电复习,要是哪个单词死活记不住,就重复写到会为止。 这种运动员的拼劲也用在了问问题上。下课没搞懂的就追着老师问,跟同学练口语时,不怕出错,只想着反复多说多试。磕磕巴巴坚持一阵,终于能和别人对话了,英语一点点开了窍。 刚打下基础那会儿,她申请去了剑桥大学进修英语。到了那里,每天的生活都很规律,骑老旧自行车上学,日子过得很简单,省钱也省时间,把全部精力都花在怎么提高英语上。课程密集,进步神速,慢慢跟得上全英文环境的节奏。 回国后,她专门找了外教当口语教练,每天练发音,遇到不会的就一句一句地纠正。练习的时间比别人多一倍,渐渐熟练了很多。清华本科毕业时,她已能顺畅用英文发言,在台上表达自如,收获了老师和同学的掌声。 本科毕业没多久,邓亚萍又决定到英国继续深造,这回是诺丁汉大学的硕士。学业期间,全英文写作成了日常,论文写了足足三万多字,专门研究中国女性和体育,那会儿的压力一点不比当运动员轻。 还没歇两年,她又进了剑桥大学读博士。课题围绕中国举办奥运对社会经济的带动,从选题到调研,每一项全靠自己琢磨。又是一轮实打实的高强度学习,最终顺利毕业。等她再代表国际奥委会出席大型会议的时候,英语已经难不倒她,用自己的观点和各国代表交流变得顺畅自然。 一路走下来,她面对的不是简单的学业压力,还有文化的不适应和陌生环境的种种不便。她没跟任何人抱怨过难处,只把这些看作训练场上的又一场硬仗。她说自己对坚持的理解,都来自运动员训练时的痛苦咬牙——受委屈、感觉无力时不轻易松手。 她不靠天赋成名,靠的是一套死磕到底的实在劲头。她转型成功,其实让人看到只要肯花时间、敢于打破舒适习惯、从基础起步,也能在人生第二赛道上实现突破。 邓亚萍的故事里没有侥幸。和成长在同一起跑线、拥有天赋光环的精英相比,她的每一次突破都更扎实。无论是在赛场上用球拍打拼,还是在书桌前一点点攻下英语难关——她身上的“冠军精神”一直都没变过。 很多人也许会觉得,改行走下坡很难,但邓亚萍的经历正好说明,起点低并不可怕,只要能咬牙扛住一次次打击,持之以恒,就没什么“不可能”的事。 看完邓亚萍的这些转型经历,你觉得自己身上有没有属于“死磕到底”的那一股劲儿?或者你见过类似的故事,让你觉得坚持下来一定能看到希望?可以在下方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一起聊聊你身边发生的真实例子。
[月亮]1997年,邓亚萍退役后去清华大学读书,第一堂课,老师问她:“你的英语如
芸霄记史
2025-07-22 14:10:33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