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连夜拉去领赏,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小战士,把他们耍的团团转![666] 5月,朝鲜战场铁原东南部的夜晚格外黑暗。志愿军第44师130团2连通讯兵常同茂背着15公斤重的步话机,正朝大水洞方向的先头部队摸进。这个四川小伙子入伍刚满半年,却已经是连队里公认的“穿火线专家”。 那晚的任务原本很常规,给深入敌后的突击队送作战指令。但当他爬过459高地的碎石坡时,两个美军巡逻兵突然从岩石后冒了出来。枪口顶在后背的那一刻,17岁的常同茂知道自己麻烦大了。 美军用野战电话线把他捆得严严实实,这种M—209型电话线可不是普通绳子,外层浸蜡棉纱包裹着七股铜芯铁丝,平时能吊起50公斤重的装备。 两个大兵把瘦小的常同茂扔进吉普车后厢,准备押往5公里外的团部邀功。 但他们低估了这个四川娃子的韧性,车厢里,常同茂开始用大腿内侧反复摩擦手腕上的电话线。浸蜡的棉纱在持续摩擦下逐渐松散,铜丝一根根被磨断,鲜血很快染红了整截线绳。 吉普车颠簸着驶入松亭里附近的山道,就在转弯的那一刻,常同茂猛然跃起,扑向前座美军腰间的MK2手雷。保险销被拉开的瞬间,两个美军吓得跳车逃命。 他用步话机天线在石片上刻划记号防止迷路,一路爬行回到了自己的阵地。战友们发现他时,这个四川小伙子已经失血过多陷入昏迷,双手血肉模糊得分不清哪里是伤口。 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共有217起有记载的阵前脱险事件。这些年轻战士在绝境中爆发出的求生本能和战斗意志,往往能扭转局部战局的走向。 志愿军入朝前都接受过专门的反俘虏训练,包括如何利用身边物品挣脱束缚、如何在敌占区隐蔽行动等实用技能。 当时美军对志愿军战俘的管理相对松懈,巡逻队通常只有2—4人,押送路线也比较固定。这给了被俘战士寻找机会的空间,而他们的顽强意志则让这些机会变成了现实。 常同茂脱险归队后被授予一等功,他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44师。 更让人意外的是,那截染血的电话线残段被战友们小心保存了下来。70多年过去了,这件特殊的“文物”如今静静躺在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的荣誉室里,无声诉说着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许多参观者看到这截普通的电话线时都会疑惑,直到听完讲解员的介绍才恍然大悟。原来英雄的故事不一定需要惊天动地的场面,有时候仅仅是在绝境中永不放弃的那股劲儿,就足以改写历史。 这就是常同茂的故事,一个17岁四川小伙子用双手磨断铁丝、夺雷炸车、血染归途的传奇经历。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在于身材高大或者武艺高强,而在于面对绝境时那份永不言败的精神。
1950年,土耳其竟然用五千人击败了志愿军几千人,还抓了几百俘虏,谁知美军知道后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