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两名神秘军人突然将南矿冶学院一名学生带走,从此杳无音讯,直到八年后,家里人才知道他究竟干了什么![666] 王明健连毕业证都没拿到就走了,课桌上还摊着未完成的实验笔记。同学们都以为他犯了什么事,系主任只说“组织需要”,其他什么都不肯透露。 直到8年后,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的蘑菇云升起,这些老同学才在报纸上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原来,那个被神秘带走的同窗,竟然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 王明健1934年出生在湖北襄樊,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化工专业人才。在中南矿冶学院读书时,他发明的“碱法分解矿石”实验法精确度极高,至今还被写在教材里。 系主任黄培云对这个学生印象深刻:做实验时烧杯洗得比别人干净,数据记录本工整得像印刷品一样。正是这份一丝不苟的严谨,让他被二机部秘密选中。 1956年,全国有37名大学生被秘密抽调参与核工业建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家庭出身清白、专业成绩前5%、政治审查全优,王明健就是其中之一。 进京的火车上,连护送他的战士都不知道最终目的地。车窗全程拉着帘子,直到看见北京西郊的灰色建筑群,王明健才知道要跟苏联专家学习核燃料提取技术。 但好景不长,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撤回专家,带走了所有关键技术资料。中央决定“自己动手,从头摸起”,王明健和团队接到死命令:两年内提炼出第一克武器级铀。 在广东韶关的荒山里,代号“202”的绝密基地悄然建立。当地村民只知道山里有军事设施,连民兵都不清楚具体用途,还曾有人怀疑是“特务活动”。 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反应釜是从搪瓷厂定制的,过滤网用的是蚊帐布,防化服是雨衣改造的,最困难时连浓盐酸都要用陶罐运输。 有一次管道泄漏,王明健穿着自制防护服冲进去抢修。出来后全身皮肤溃烂,这件事直到2011年解密档案公布才被外界知晓。 1964年4月11日,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终于收到了合格的铀产品。这批原料纯度达到99.99%,比苏联标准还高。5个月后,新疆罗布泊的巨响震惊世界。 而此时的王明健,已经默默转战新的保密项目。他的母亲直到1966年病危,才通过组织特批见到儿子一面。老人家拉着儿子的手说:“8年不见,你头发怎么白了一半?” 王明健的家人整整等了8年,才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知道儿子这些年究竟在做什么。那种既骄傲又心疼的复杂情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2020年7月7日,王明健在韶关逝世。遵照他的遗嘱,骨灰撒在了他战斗过的铀矿旧址。中核集团在讣告中特别提到,他发明的铀提取方法,至今仍为发展中国家核能研究提供着技术支撑。 如今在中南大学校史馆,王明健的学籍卡静静陈列在“杰出校友”展区。卡片背面写着:“1956年7月毕业分配去向:机密”。而原件上,还盖着“绝密·永久”的印章。 这个印章,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秘密,也见证了一群年轻人的青春选择。他们在最好的年华里选择了隐姓埋名,在最需要家人的时候选择了坚守岗位。 参考资料: 段炼《一张珍贵的出席证》
1956年,两名神秘军人突然将南矿冶学院一名学生带走,从此杳无音讯,直到八年后,
啸鹰国际评论
2025-07-09 00:43: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