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10日至12月1日,全世界八十一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代表如万国朝

思绪永恒 2025-07-01 17:50:39

1960年11月10日至12月1日,全世界八十一个国家的共产党、工人代表如万国朝觐般齐聚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召开了一次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规模宏大的共产党会议。 1960年11月,寒风吹过莫斯科的红场,来自全球81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却如朝圣般汇聚于此,参加了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会议。这场被称作“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规模宏大的共产党会议”。 1960年的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看似强大,却暗流涌动。苏联在赫鲁晓夫的带领下,推行“和平共处”政策,想跟西方缓和关系;而中国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坚定“反帝反修”,觉得苏联已经偏离了正道。中苏两党从亲密战友变成了针锋相对的对手,意识形态的分歧就像裂缝,越扯越大。 就在这时候,81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齐聚莫斯科,开了这场大会议。表面上是为了团结力量,商量怎么应对国际局势,可实际上,谁都知道,这是一场中苏矛盾摊牌的大戏。会议还没开始,空气里就充满了火药味。 1960年11月10日,会议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大礼堂拉开帷幕。81个国家的代表团坐满了会场,红旗飘扬,气氛庄重又紧张。赫鲁晓夫作为东道主,率先发言,讲了一堆关于团结和合作的大道理,可话里话外都在推他的“和平共处”路线。 接下来的日子里,会议围绕国际形势、社会主义建设、民族解放运动等话题展开讨论。可真正抢风头的,是中苏两党之间的争论。中国代表团由刘少奇和邓公领衔,苏联这边则是赫鲁晓夫亲自上阵。双方在几个关键问题上完全谈不拢。 中国这边态度很明确: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大敌,必须斗到底。刘少奇在发言中直言,资本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绝不能妥协。苏联却不这么看,赫鲁晓夫觉得可以通过经济竞争打败西方,没必要硬碰硬。他甚至觉得中国的立场太激进,不切实际。 在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问题上,中苏也唱反调。中国主张武装斗争,认为这是推翻殖民统治的唯一出路。苏联则更倾向于和平援助,觉得武装斗争风险太大,容易把事情搞砸。两边的分歧让不少小国代表看得云里雾里。 最核心的矛盾,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中国觉得,苏联老大哥的地位不是天生的,各国共产党应该平等,独立决定自己的路。赫鲁晓夫却认为,苏联是共产主义的老大,理应带头。这场争论直接撕开了双方最后的面纱。 到了11月18日,会议彻底进入了白热化。刘少奇再次发言,批评苏联的政策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强调中国有自己的路要走。赫鲁晓夫马上反击,说中国固守教条,分裂运动。两边的争论像火星子一样四溅,会场里的气氛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 经过20多天的拉锯,会议在12月1日勉强通过了《莫斯科声明》。这份文件试图两边讨好,既肯定了苏联的一些观点,也塞进了中国的主张。可谁都清楚,这不过是表面上的妥协,中苏的裂痕已经没法补了。 这场会议结束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再也不是铁板一块。中苏关系直线下滑,几年后就彻底翻出了火花。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两国在国际舞台上公开对立;到了1969年,珍宝岛冲突爆发,中苏关系跌到冰点。 对中国来说,这次会议倒成了一个转机。吃了苏联的闭门羹后,中共更坚定了走自己的路。60年代虽然经济上摔了大跟头,可这场会议让中国领导人明白,不能指望别人,得靠自己。

0 阅读:38

猜你喜欢

思绪永恒

思绪永恒

思绪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