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央决定派黄永胜入朝指挥,不料,遭到林帅的明确反对:“黄永胜不适合,我要换一个人上!”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那会儿,美国军队带着联合国军一路打过了三八线,眼瞅着就要冲到中国东北边上了。 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不到一年,家里头穷得叮当响,可面对这种家门口的威胁,中央领导们还是咬牙做了决定——派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跟美国人干仗。 选将这事可让上头费了不少心思,当时东北那地方跟朝鲜气候地形差不多,中央琢磨着让熟悉东北的四野部队上最合适。十三兵团手底下三个军都是四野的老底子,38军、39军、40军哪个不是响当当的硬骨头? 按说这兵团的司令员黄永胜该是带队的不二人选,这老黄可不是简单人物,红军时期就跟着队伍打天下,辽沈战役带着部队在历家窝棚死扛国民党军,平津战役里也是立过大功的。 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南军区司令员林彪在军委会议上直接撂了话:“黄永胜不合适,得换人!” 要说林彪和黄永胜可是老搭档了,从红军时期到东北野战军,俩人少说也共事了十几年。 可越熟悉的人缺点看得越清楚,林彪这回反对主要揪着老黄两个毛病:打仗的路数不对付,平时过日子也不够检点。别看黄永胜带兵打仗是把好手,可碰上大场面就容易出纰漏。 1947年吉安那场仗就是个现成例子,林彪原本计划把陈诚的整编84军包了饺子,结果黄永胜把围歼战打成了击溃战,硬是让煮熟的鸭子飞了。 后来承德保卫战更离谱,老黄带着队伍一枪没放就撤到了赤峰,气得程子华这些老战友直拍桌子。 林彪打仗讲究个稳扎稳打,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没把握的仗不能打”,可黄永胜偏偏是个猛张飞性格,打起仗来风风火火。 朝鲜那边的情况跟国内战场完全两码事,美国人飞机大炮要啥有啥,阵地战、攻坚战成了家常便饭。林彪心里跟明镜似的,这种现代化战争光靠猛冲猛打可不行,得有个能掐会算的稳当人才镇得住场子。 这么一比较,十五兵团的邓华就入了林彪的法眼,别看邓华早先是干政工出身,打起仗来可半点不含糊。 辽沈战役那会儿,他敢当着林彪的面提建议,非要多调两个纵队打锦州,结果还真让他说着了,六个纵队往上一压,硬是把锦州城啃了下来。 后来打天津更显本事,别人都说要先打塘沽,他偏说该先打天津,结果二十九个小时就把陈长杰的十三万人包了圆。这些硬仗恶仗打下来,邓华在四野里头算是把“稳准狠”三个字占全了。 生活作风这块邓华也比黄永胜强得多,老黄这人战场上威风,下了战场就管不住自己。抗战时候跟地主家闺女眉来眼去,解放后检查部队还搞什么篮球场舞会,为这些破事没少挨批评。 邓华可不一样,平时走路都恨不得拿尺子量,见了女同志隔着三米远说话。当时国际上都盯着中国军队,林彪担心要是让黄永胜带队,保不齐被敌人抓住小辫子做文章。 后来的事实验证了换将的英明。邓华带着十三兵团入朝头一仗就灭了1.5万联合国军,给志愿军来了个开门红。 1952年上甘岭那场恶战,美国人每天往山上砸30万发炮弹,山头都被削低了两米。邓华带着部队猫在坑道里跟美军耗,白天躲炮弹晚上搞偷袭,硬是把范弗里特的家底给耗干了。 最解气的是1953年的金城反击战,邓华指挥二十兵团把南朝鲜四个师打得哭爹喊娘,逼着美国人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 这场临阵换将的风波给后人提了个醒:打仗不光要看谁能冲能打,还得看谁能沉得住气、稳得住神。 信源:黄永胜.中国政府网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央决定派黄永胜入朝指挥,不料,遭到林帅的明确反对:“黄
寒梅傲骨雪中情
2025-05-26 00:02:21
0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