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画家张大千不顾劝阻,执意选择南渡。他仅有三张飞往台北的军用机票,带着第

文山聊武器 2025-05-25 19:23:00

1949年画家张大千不顾劝阻,执意选择南渡。他仅有三张飞往台北的军用机票,带着第三任妻子徐雯波和幼女匆匆登机,随身携带了几十幅临摹敦煌的壁画,晚年颠沛流离。 张大千,1899年出生在四川内江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泡在艺术的氛围里。他妈擅长画花鸟,哥哥张善孖是画虎的高手,家里这种环境让他早早对画画上了心。他小时候跟着家人学画,临摹古人的作品,功底打得特别扎实。20岁那年,他跑去上海,拜了两位大咖曾熙和李瑞清为师,学书法和篆刻,眼界一下就开阔了。 到了1930年代,张大千去了趟敦煌莫高窟,花了好几年时间临摹那儿的壁画。这些壁画混搭了佛教艺术和中国传统风格,对他启发特别大。他用细腻的笔法和鲜艳的颜色,把那些破旧的古画重新画了出来,这段经历成了他艺术路上的转折点。不过,他这事儿也惹了争议,有人说他临摹完后弄坏了壁画,想独吞成果,但他自己从没承认过。 张大千画风很灵活,山水、花鸟、人物啥都行,尤其擅长泼墨泼彩这种手法,搞出了现代中国画的新路子。他的画既有老味道,又有新想法,国内外藏家都抢着收藏。他在1949年前开了不少画展,名气早就传开了,成了画坛的顶流。 他感情生活挺乱的,一生娶了好几个老婆。原配曾正蓉跟他吃了不少苦,后来却被他晾在一边。第三任妻子徐雯波年轻漂亮,成了他后半生的伴侣。他这些家庭选择,外头议论不少,特别是抛下原配的事儿,口碑不太好。可不管咋说,他在画画上的地位没人能动摇,作品值钱得很。 1949年,中国正乱成一锅粥,国共内战快打完了,国民党往台湾跑,很多人得决定是走是留。张大千这种大人物肯定也躲不开这抉择。他的老友徐悲鸿,当时是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劝他别走,还许了不少好处,像高薪和创作自由啥的。可张大千主意已定,非走不可。可能是觉得新政权不稳,也可能是自己有啥打算,反正他铁了心要南下。 那时候军用飞机票不好弄,他靠着多年攒下的人脉,好不容易搞到三张飞往台北的票。票就三张,他得挑人带。他选了徐雯波和他们的小女儿,把原配曾正蓉和其他家人都留在了大陆。这决定挺狠的,毕竟一家子就这么散了。 他还带了几十幅自己临摹的敦煌壁画。这堆画对他来说太重要了,不光是艺术心血,可能还想着以后靠这个吃饭。他收拾好东西,带着老婆孩子就上了飞机,飞去了台北。这一步,不光是离开故乡,也给他后半辈子定了调。 到了台北,张大千没待多久,觉得那儿也不稳,就又开始往外跑。1950年代,他先去了印度,在新德里办画展,还被当地的石窟艺术勾住了魂,画了不少外国的风景。后来他又跑去阿根廷,再转到巴西,在圣保罗附近弄了个叫摩诘山园的地方住下。他在那儿建了个中国味儿的园子,叫“八德园”,算是给自己找个念想。 1956年,他在法国尼斯碰上了毕加索。这两个大师,一个东一个西,聊起画画来特别投缘,成了艺术圈的一段佳话。之后,他还在各地办展,把中国画推到全世界,让老外也见识了咱文化的厉害。 可他心里一直放不下来内地,尤其是留在那儿的家人。他老想着小儿子张心建,这孩子被一个裱画匠养大,后来进了铁路局干活,但因为老爸的名声,日子过得不太顺。张大千晚年好几次想回国看看家人,可都没成行。 晚年他身体不行了,跑来跑去也累了,就在巴西的摩诘山园待着,偶尔画画,更多是回忆过去。1983年,他在台北去世,没能回四川老家。他留下的画牛得不得了,可人品咋样,大家说法不一。内江的纪念馆里,他的成就和争议都摆着,谁也抹不掉他在画坛的分量。

0 阅读:42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