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2年,薛仁贵大败回纥,俘虏了十万人,谁料薛仁贵当即下令:“男的全部坑杀,女眷全部赏给有功之士”,这下回纥使者不愿意了,立刻上报给唐高宗,无可奈何之下,唐高宗只得派契苾何力前去安抚回纥,没曾想,契苾何力的手段更为残忍! 唐朝是个辉煌的时代,但辉煌背后,总少不了血泪和牺牲。662年,薛仁贵大败回纥的那一仗,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当时回纥在酋长药罗葛比粟毒的带领下,联合其他部落闹叛乱,想趁乱抢唐朝北疆的地盘。这药罗葛比粟毒可不是什么好鸟,欺压自己人不说,还四处树敌,野心大得没边。唐高宗李治一看这不行,赶紧派兵平叛,主将是郑仁泰,薛仁贵和刘审理当副手,带着唐军直奔天山。 薛仁贵这人,绝对是唐朝的传奇人物。614年出生在山西,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他从小练武,尤其是箭术,简直神了,传说一箭能射穿五层铠甲。644年,他跟着唐太宗打高句丽,一战成名,后来又收拾西突厥、干翻高句丽,战功多得数不过来。到662年,他已经是唐军里响当当的大将。 这场天山之战,铁勒派了十个勇士出来叫阵,薛仁贵二话不说,拉弓搭箭,三箭干掉三个,敌军直接吓懵了,剩下的投降都来不及。唐军趁势一波猛攻,铁勒彻底崩盘,十万多人成了俘虏。这仗打得漂亮,可接下来的一幕,却让人瞠目结舌。 仗打赢了,问题来了:十万俘虏咋办?搁一般人,可能会想着招安,或者押回长安慢慢处理。可薛仁贵不这么干,他直接下令:男的全杀了,女的分给将士。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十万条命啊,说没就没! 为啥这么狠?其实薛仁贵有他的算盘。铁勒这帮人不是第一次叛乱了,之前就没少给唐朝添堵。要是这次放过他们,回头再反怎么办?边疆好不容易安稳点,他不想留后患。再说,那时候打仗,粮食和资源都紧张,养十万俘虏根本不现实。杀一儆百,震慑其他部落,这才是他的目的。不过,这手段确实太血腥,后人看着都觉得有点过了。 这事儿干完没多久,回纥的使者就炸了锅。他们跑去长安找唐高宗告状,说薛仁贵滥杀无辜,太不地道。李治这时候就尴尬了。薛仁贵刚打了胜仗,是大功臣,总不能直接骂他吧?可这坑杀十万的事儿传出去,唐朝“仁义之师”的名声还往哪搁? 李治左右为难,想来想去,决定派个靠谱的人去安抚回纥。这人就是契苾何力,一个铁勒出身的唐朝将领,632年带着部落投靠唐朝,从此忠心耿耿,打仗也有一套。 契苾何力接到任务,带着500精骑就去了铁勒的地盘。他没废话,直接找到200个铁勒的头头,全杀了。这招比薛仁贵还直接,杀鸡儆猴的效果立竿见影,铁勒的叛乱一下子就消停了。 他为啥这么干?其实跟薛仁贵思路差不多。铁勒内部乱七八糟,头领不服管教,今天平了明天又反,边疆不得安宁。契苾何力知道,自己也是铁勒出身,更得拿出点狠劲,证明对唐朝的忠心,顺便彻底压住这帮人。他的手段虽然血腥,但确实管用,西北边疆之后好多年没啥大乱子。 薛仁贵和契苾何力的做法,搁当时看,真是又狠又有效。唐朝北疆安稳了几十年,经济文化才能发展起来,盛唐的辉煌跟这脱不了干系。可这代价也太大了,十万条命,外加200个头领,说杀就杀,后人想想都觉得有点冷。 有人说,他们这是没办法,乱世用重典,不狠不行;也有人觉得,这根本就是没人性,杀太多无辜的人,违背了基本的道义。历史就是这样,功过从来不好评。铁勒这边表面服了,但心里那股怨气,肯定没消,后来唐朝衰落时,这些部落也没少反水。 薛仁贵这仗之后,还接着带兵打仗。670年,他跟吐蕃干了一架,结果部将不听指挥,输了。不过唐高宗还是挺信任他,683年他病死,活了70岁,一辈子都在战场上拼。 契苾何力呢,662年这事儿之后,也继续给唐朝卖命。677年去世,墓志铭上写着“忠贞不贰,勇略过人”,唐朝对他评价很高。 这俩人的故事,其实是唐朝边疆政策的一个缩影。那时候,唐朝疆域大得吓人,但管起来真不容易。周边这些部落,今天臣服明天反叛,朝廷只能靠武力压着。薛仁贵和契苾何力这种铁血手段,短期看是稳住了局势,可长期看,也让唐朝跟这些部落的仇越结越深。盛世的光鲜底下,藏着不少这样的血泪账。
清朝乾隆年间,窗外蛤蟆叫,皇帝乾隆问刘墉:“殿外何事喧哗?”刘墉一听,心想大家都
【5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