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萧克偶然间看到一个俘虏之后大惊失色,连忙对看守说:“他既然已经被俘虏

小史论过去 2025-05-25 01:49:07

1931年,萧克偶然间看到一个俘虏之后大惊失色,连忙对看守说:“他既然已经被俘虏了,就不必再捆着他了。”俘虏没有说话,只向他投去了感激的眼神。萧克回去之后托人给他送去了一块大洋,“如今,我能为他做的只有这些了。” 那年头,萧克才24岁,已经是红五独立师的师长,年轻气盛,带着部队在江西打得国民党节节败退。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他正忙着开会部署,没想到半路上会撞见这么一幕。刘嘉树呢,黄埔军校一期出身,比萧克大十来岁,当年是宪兵教练所的教官。萧克念书时,刘嘉树对他挺照顾,不光教他军事,还因为他家境不好,特意开了张免费乘车证明,让他能回家探亲。这份情谊搁谁身上都忘不了。可惜啊,政治这东西太无情,萧克后来投了红军,刘嘉树留在国民党,两人就这么走上了截然不同的路。 那天看到刘嘉树被绑着,萧克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他没犹豫,叫人把绳子解了,还送了块大洋。这块大洋在当时不算啥值钱玩意儿,可对一个俘虏来说,多少是个安慰。萧克后来说,这事儿他能做的就这么多了,再多也帮不上忙。毕竟战场上刀枪无眼,立场不同,他俩的关系早就被战火剪得稀碎。不过从这小举动里,能看出萧克没忘了当年的恩情,哪怕对方现在是“敌人”,他还是留了点人情味。 刘嘉树那头也没啥大反应,资料里说他只是看了萧克一眼,眼神里有感激,但没开口说话。估计他心里也复杂得很吧,毕竟当了俘虏,身份尴尬,又碰上自己学生,这滋味好受不了。他在国民党军里混到团长,本来前途不错,结果栽在红军手里,命运这东西真是说不准。萧克这边呢,松绑送钱后就走了,没多停留,估计是怕感情用事,影响自己的判断。毕竟他是个带兵打仗的人,革命任务在肩上,不能被私情拖后腿。 这事儿后来在萧克的回忆录里提过,算是真事,不是瞎编的。1931年的江西,国共打得你死我活,这种师生重逢的戏码不多见,也挺让人唏嘘。萧克那时候一心扑在革命上,后来一步步升到解放军高级将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功劳不小。而刘嘉树就惨了,内战时又被俘,关在北京的战犯管理所,最后1975年病死在那儿。听说萧克知道这消息后,没去看他一眼,可能是觉得立场不同,再见面也没啥意义,也可能是怕触景生情,心里不好受。 这故事搁在那个年代,其实挺接地气的。战乱把人逼得没办法,师生情再深,也架不住政治的分裂。萧克松绑送大洋,算得上念旧情,可他没再多管刘嘉树后来的事,也说明他心里有条线,感情归感情,立场归立场。刘嘉树呢,从头到尾没吭声,估计是认命了,也可能是不想让萧克为难。俩人这关系,就像被战争撕开一道口子,修不好,也合不上。 说到这儿,这故事不光是讲师生情,还照出了那时候的世道。萧克的做法挺有嚼头—he既没冷血到底,也没滥情过头,就这么点到为止。换成别人,可能直接把俘虏当敌人处理,也可能因为私情坏了纪律。可萧克这人,硬是拿捏住了分寸,既给了老师一点尊严,也没让自己掉进感情的坑里。至于刘嘉树,他那感激的眼神里,估计也藏着不少说不出口的话吧。

0 阅读:2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