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梁启超出现尿血的症状。他去看西医,西医说要做手术。他去看中医,中医说只需要喝几服中药就好了。最终,梁启超选择了西医,可没想到,最终梁启超却因此殒命,可他却不许家人声张。 梁启超,1873年生在广东新会,家里不算有钱,但爹妈硬是把他培养成才。小时候,他跟着父亲读四书五经,脑子活络得不行。1895年,他22岁,跟康有为搞了个“公车上书”,喊着清政府得变法,不然国家没戏。这事儿虽然后来黄了,他却没停下脚步,跑去日本办报纸,像《清议报》《新民丛报》,拼命给中国人灌输新思想。 他不光是个政治家,还是个文人加教育家。写文章犀利得像刀子,直戳人心,说什么“小说界革命”,要用故事叫醒老百姓。他还觉得教育是救命稻草,办学校、带学生,忙得脚不沾地。一辈子为了国家操心,影响了一大堆人,连今天还有人读他的《少年中国说》热血沸腾。 1926年,梁启超53岁,身体开始闹毛病。起初尿里带点血丝,他没当回事,以为自己累的,歇歇就行。可没几天,尿液红得跟染料似的,家人急得不行,赶紧把他推去北京协和医院。这地方当时牛得很,设备一流,医生都是海外回来的精英。检查完,医生皱着眉说:“右肾有肿瘤,得赶紧切掉,不然拖不得。”另一边,他找了个中医瞧,中医摸了脉,笑眯眯说:“动啥刀啊,吃点中药调调就好了。” 两边说法差十万八千里,梁启超犹豫了。他跟家人合计半天,觉得西医看着更靠谱,毕竟有机器有科学。手术定了,他躺上手术台,医生麻利地把右肾摘了。可术后咋回事?血尿没停,反而更严重了。医院慌了,先怀疑牙有问题,拔了他几颗牙;又说是吃的不好,逼他喝稀粥,搞得他瘦得皮包骨。后来实在糊弄不下去了,医院甩出个“无理由尿血症”的说法,说治不了。 这时候,一个实习生偷偷漏了底:摘错肾了!左肾才有大问题,右肾其实没啥毛病。医院为了面子,死压着不让说,还威胁知情人闭嘴。梁启超知道真相后,愣了好久。他想,西医刚来中国,根基不稳,自己这事儿要是传出去,怕是好不容易建起来的信任全崩了。他咬牙决定:“别往外说,就这样吧。”宁可自己受罪,也不让西医在中国的前路受阻。 手术后,梁启超身体垮得快。血尿时好时坏,一累就犯,床上常一片红。他没闲着,拖着病体在清华教书,改学生论文,硬撑着干活。家人劝他歇歇,他摆手:“国家还没好,我不能躺下。”1929年1月,他彻底撑不住了,家人把他送回协和医院。这回,他没挺过来,1月19日走了,才55岁。 他死前交代,遗体给医学用,解剖研究也好。结果一查,左肾坏透了,右肾却没啥大问题,跟实习生说的一样。真相爆出来,舆论炸了锅。报纸骂协和医院不靠谱,他弟弟梁启勋写了篇《病院笔记》吐槽,学者陈西滢直接喊“尽信医不如无医”,徐志摩也发文质疑。这事儿还把中医西医的争斗推上了风口浪尖。 梁启超葬礼办得隆重,北平城里学生、名人挤满了灵堂。他的死让大家开始怀疑西医,但也有人佩服他咽下苦水的气度。他病中写的《我的病与协和医院》,还劝大家别因为他否定西医,够豁达。他的书照样激励后人,教育理念也没丢。150年后,纪念馆里还有人缅怀他为中国拼尽全力的样子。
这届医生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还怎么救别人?52岁的脾胃病专家张北平猝然离世,讽刺
【9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