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乾隆请示母亲,是否与雍正合葬。不料,太后却淡淡地说:“不必。”乾隆一

小史论过去 2025-05-25 01:49:00

1735年,乾隆请示母亲,是否与雍正合葬。不料,太后却淡淡地说:“不必。”乾隆一听,有些吃惊,但还是为母重建了陵寝。谁也想不到,陵寝建好后,老太后41年后才下葬。 钮祜禄氏,1692年11月25日出生,满洲镶白旗人,后来因为儿子乾隆,家族被抬进镶黄旗。她爹凌柱是个四品官,管宫廷礼仪,家里不算多有钱,属于中规中矩的那种。她小时候学了点礼仪和文化,算不上大才女,但也够她在宫里混个基础。 1704年,13岁的她通过八旗选秀进了胤禛的府邸,当了个小格格。地位低得不能再低,每天就是干点杂活,基本没啥机会跟胤禛搭上话。有人说,胤禛有次病得挺重,府里人都不敢靠近,就她主动去照顾,熬药擦汗忙前忙后,胤禛这才记住她。不过这事没啥正史撑腰,可能是后人编的故事。 1711年,她生下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这孩子从小就聪明伶俐,读书写字样样行。1721年,康熙在圆明园召见皇孙,十岁的弘历跟着胤禛去,回答问题头头是道,康熙夸他“将来必成大器”,还顺便点了钮祜禄氏一句:“你真有福气。”从那以后,她在胤禛眼里的分量重了点。 1722年,胤禛当上雍正皇帝,第二年封她为熹妃,1730年又升成熹贵妃。1735年雍正去世,弘历继位,她直接被尊为皇太后,封号崇庆皇太后。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格格到母仪天下,她靠的不仅是运气,还有几分低调的聪明劲儿。 雍正死后,乾隆开始操办泰陵的事儿。泰陵在河北易县,规模挺大,里面已经安葬了雍正、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按清朝规矩,皇帝陵寝里给太后留个位置很正常,康熙的景陵就这样干过。乾隆想着母亲将来跟父亲合葬挺合适,就跑去慈宁宫问她的意思。 结果呢?钮祜禄氏不慌不忙地说了句“不必”,直接把乾隆整懵了。她给的理由听着挺官方:清朝有先例,像孝庄和孝康章皇后都没跟皇帝合葬,各自有独立陵寝;再说泰陵里已经有两个妃子了,再挤她进去不太合适,地宫动来动去也不安静。乾隆听完觉得有道理,就没再劝。 其实,她这话里藏着不少门道。先说先例,孝庄不合葬是因为政治原因,孝康章也有自己的考量,钮祜禄氏搬出她们,可能是想给自己留点独立空间。再说泰陵,雍正跟那两位妃子的关系都不简单,尤其是敦肃皇贵妃年氏,生前特别受宠。钮祜禄氏会不会觉得,挤在一块儿有点别扭?还有人猜,她跟雍正感情没那么深,合葬这事儿对她没啥吸引力。不过史书没明说她跟雍正到底咋样,感情好坏全靠猜。 乾隆没多纠结,马上决定在泰陵旁边给她另建一座陵寝,叫泰东陵。1737年开工,1743年差不多建好,占地56亩,是清西陵里最大的皇后陵。陵前有铜鹿铜鹤,规格堪比皇帝陵,乾隆真是下了血本。她这决定,既保住了自己的体面,也省了不少麻烦。 当上皇太后后,钮祜禄氏的生活那叫一个滋润。她住慈宁宫,里头全是好东西,吃的用的都顶尖。乾隆每天早上来请安,母子俩聊聊天,喝喝茶,日子过得舒坦极了。她不爱管朝政,但偶尔给点建议,乾隆还挺当回事。 乾隆孝顺得没话说,带着她到处玩。南巡四次,东巡四次,五台山三次,盛京两次,中巡一次,每年还去东陵祭祖、木兰围场打猎,她都跟着。南巡时坐龙舟看风景,吃江南点心,日子过得像画里似的。她80岁大寿那年,乾隆在紫禁城摆了大宴,全国上下都来贺寿,场面热闹得不行。 1777年1月23日,钮祜禄氏86岁去世,是清朝活得最长的皇太后。乾隆伤心得不行,亲自守灵,还用3000多两黄金给她做了个金发塔放寿康宫。同年4月25日,她被葬进泰东陵。这座41年前就建好的陵寝,终于等到了她。从小格格到皇太后,她赶上了清朝的好时候,也靠自己的脑子留下了名声。

0 阅读:0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