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产出的“海水稻”,明明口感难吃,还越种越多,为何国家要大力发展它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它太优秀了! 很多人可能纳闷:为啥国家要推广一种“难吃”的大米?甚至有人说它得泡四小时才能煮,口感还不如普通米。 但您要是知道这米背后的价值,就明白为啥咱们非得“死磕”它了——这种叫“海水稻”的粮食,简直是藏在盐碱地里的“战略武器”。 故事得从1986年说起。广东湛江有个研究员叫陈日胜,有回在海边发现一株怪水稻:别的庄稼在盐碱地早死了,它却活得挺旺。他给这稻子起名“海稻86”,后来袁隆平院士看到后眼睛一亮,说这是继杂交水稻之后的又一突破。 因为中国有15亿亩盐碱地,相当于10个河南省的面积,可这些地以前种啥啥死,全是“农业荒漠”。要是能让盐碱地长粮食,那咱等于多了半壁江山的耕地啊! 海水稻到底有多“硬核”?首先是“能吃苦”。普通水稻在盐碱地压根活不了,可海水稻偏偏能扎根。 2016年袁隆平团队开始改良它,2017年试种亩产就有300公斤,到2020年多地试种平均亩产500公斤,农户种也能稳定在450公斤左右。 更绝的是,它还能“改土治碱”。专家算过,连续种15年海水稻,盐碱地的含盐量能从吓人的1%降到0.3%以下,接近普通耕地。 这就好比给盐碱地“治病”——当年焦裕禄在兰考治碱靠泡桐树,现在海水稻效率更高。河南、新疆、黑龙江……很多曾经的盐碱地,现在都变成了稻田。甚至阿富汗的戈壁滩,都种上了中国海水稻,老外直夸“神奇”。 有人说:“口感差咋推广?”确实,海水稻米粒细长、颜色暗红,得泡4小时再煮,不然有点硬。但它营养可不差:氨基酸、蛋白质含量高,硒元素是普通米的十多倍,能抗癌、抗氧化,适合注重健康的人。 市场上卖得比普通米贵点,不少人冲着“养生”买账。不过国家推广它,压根不是图这点溢价——真正的原因,藏在粮食安全的大局里。 咱国家用占全球9%的耕地养活近20%的人口,本就不容易。每年还得进口几亿吨大豆、玉米做饲料,万一哪天国际局势不稳,粮食“卡脖子”咋办? 海水稻就是“备胎”——15亿亩盐碱地要是全利用起来,哪怕只开发一半,也能多养活几亿人。而且它不跟传统作物抢耕地,海边滩涂、西北戈壁、废弃矿场都能种,等于“无中生有”造粮食。 从生态看,它也是把好手。种海水稻能固沙、改良土壤,减少沙尘暴;不需要太多淡水,在干旱地区更省水。以前寸草不生的盐碱地,种上稻子后慢慢变绿了,鸟也飞回来了,生态好了,农民还能靠种稻子赚钱,一举多得。 现在不少盐碱地周边的村子,年轻人返乡种稻子,加工米、卖周边产品,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 全球看,盐碱地问题越来越严重。印度、美国、非洲好多国家都有大片荒地,中国把海水稻技术带出去,既能帮别人解决粮食问题,也让世界看到中国农业的实力。 所以啊,海水稻口感差点是事实,但它的价值早超越了“好不好吃”。它是粮食安全的“保险栓”,是盐碱地变良田的“魔法种子”,更是中国农业科技的一张名片。
“粪水浇菜”是污染食物的源头?中科院院士曾毅认为,农村人用粪水直接浇菜,完全是千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