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百团大战关家垴战斗中,赵章成将军将炮口调成了88.5度特大射角,以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5-20 21:49:29

1940年,百团大战关家垴战斗中, 赵章成将军将炮口调成了88.5度特大射角,以每分钟40~50发的速度,超速射击接近6分钟,共发射了240发炮弹,平均1秒半1发。 在此之前,全世界迫击炮的最大射角记录为85°角,最大射速记录为每分钟30发。赵将军一战打破了2项军事世界纪录,成为当之无愧的“炮神”。 八十载风云翻涌,史书翻到那条漫长曲折的红色踪迹,依旧能听见枪火回荡在深山峡谷之间。 二万五千里的行程跨越雪峰草地,涉渡激流险滩,队伍从星夜兼程的疲惫中挺直脊梁,用双脚丈量理想的距离。 当年山风割面、饥寒交迫,战士们在悬崖陡壁上凿出指缝宽的石窝攀援而上,夜深露重,篝火映照坚毅神情,理想在胸腔里跳动得比心脏还响亮。 信念与团结铸成了长征胜利的根基,任何天险都无法阻断前行的方向。 乌江岸边的硝烟仍在文字里翻腾,江面水势湍急,岸上敌火绵延,首批木筏刚一靠岸就遭遇猛烈机枪射击,竹竿被子弹削成碎屑。 赵章成临危受命,指挥迫击炮迅速就位。 门老旧“八二”炮缺少瞄准镜,炮尾插在江滩泥土里仍晃动不止,炮弹储量一目了然,用完便无再战之资。 炮口在江雾中稳稳抬起,火光划破灰暗天际,试射在敌群后方炸开浓烟。 紧跟着接连两发准确落点,敌阵原本连成一线的枪声顷刻断裂,冲锋号在江风里高扬,更多竹筏劈浪渡江,湿透的衣衫紧贴胸膛,战士们的吼声盖过水声。 指挥纪录表明,乌江一战直接撕开敌军防线,为中央红军主力进入黔北夺得先机,“神炮”之名自此不胫而走。 大渡河屏障犹在,岸壁如刀削斧劈,河流挟裹雪山融水,浪头高过船桅。 十八勇士以铁索悬空滑向对岸,半途被密集弹雨压制,滩头寸步难行。 此时阵地上仅剩三发炮弹,赵章成托举炮身,手臂与炮管一同颤抖却没有丝毫迟疑。 第一发击毁山腰制高点,碎石与尘土顺坡滚落;第二发撕裂机枪暗堡枪眼,火舌瞬息熄灭;第三发落点掀飞沙袋,敌兵弃壕而逃。 河对岸传来连续的呐喊,勇士们冲出滩头,红旗在迷雾里扬起。 长征路上的险关再度被抹平,河水湍急,如同在为赴死求生的意志让路。 百团大战期间,赵章成的创新思路再次写入战例。 面对水泥碉堡的固若金汤,他将辣椒粉填入迫击炮弹,炮弹在空中拉出黑烟,刺鼻辣雾霎时浸透碉口,敌难以呼吸,溃逃之态暴露于冲锋火网。 延安时期,他主持研究迫击炮平射装置,三个月内连续改进二十余次,最终突破传统射表极限,令迫击炮在近距离直接火力中显示出意想不到的威力。 中央军委来电肯定,样炮与操作要领被迅速推广至全军,多年后北京“大比武”现场验证,缺少炮盘、瞄准具或射手的迫击炮依旧能精准摧毁目标,源头皆可追溯到当年深山密林里的那间土窑实验室。 长征精神在一代代官兵间传递,并未因时光流逝而消散。 雪山草地的记忆催生对未知的勇气,乌江激流的怒吼激发破困的决心,大渡河铁索的震颤化作创新的灵感。 军事院校课堂上仍反复推演赵章成的射击诸元;野外训练营里,学员在风雨中扛着炮管行进,汗珠在炮口凝结成雾。 长征并非古早传说,而是一条由血和火铺就的精神道路,昭示着只要信念炽烈,办法总会比困难多;只要肩并肩战斗,再险峻的高山也会被踏出新路。 今日回望,城市霓虹点亮夜空,信息浪潮快速翻滚,物质极大丰富,精神仍需砥砺。 科研实验室里的夜灯、援疆医生的诊室、深海科考船的甲板,都能找到与长征相似的眼神——专注、坚毅、对未来充满期待。 赵章成的炮火早已沉寂,但那三发炮弹在史书中炸出的光亮依旧照射当下,提醒人们在平凡岗位坚守、在极限任务创新,一如当年的十八勇士踏着炮火跨越激流。 沧海桑田,长征胜利的礼炮声仿佛仍在群山回响,鼓舞后继者以超越自我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征途。 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长征精神始终镌刻在民族记忆深处,成为不断进取的坐标。 汇编的档案、战地残存的枪械、老兵口述的片段,共同印证一个朴素真理:理想之火可以照亮寒夜,团结协作可以撬动山河,创新思维可以打破壁垒。 长征精神正是这样在时空交错中延续,让后来者知晓,脚下的每一步都与当年激流勇进的身影相连,与炮火照亮的夜空相连,与未竟的宏愿相连。

0 阅读:2359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4

用户10xxx04

8
2025-05-21 14:21

[赞][赞][赞]

用户11xxx79

用户11xxx79

3
2025-05-21 20:49

永远铭记长征精神!永远铭记革命先烈!

猜你喜欢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