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咸丰皇帝下令杀掉左宗棠,左宗棠连夜找到胡林翼求助,然而,胡林翼却无奈地说:“皇命难违,我救不了你,眼下能救你的只有一个人。”
咸丰九年冬夜,一匹快马冲破长沙城门疾驰向北,马背上蜷缩着47岁的左宗棠,怀中紧揣的密信已被冷汗浸透——湖广总督官文的弹劾奏折正摆在北京养心殿,咸丰帝朱批"若查实不法,就地正法",这位湘军灵魂人物,此刻正经历人生最凶险的生死时速。
1812年诞于湖南湘阴的左宗棠,自幼在漏雨的私塾中诵读诗书,其父左观澜执教为生,月俸不足五两却购置《读史方舆纪要》培养儿子战略眼光。
14岁县试夺魁的锋芒,被六次会试落第的阴云笼罩,1837年,渌江书院窗前的青年讲师,在舆地图上勾画着未竟的报国梦。
转机出现在1849年林则徐途经长沙,两位战略家在湘江舟中彻夜长谈,林公将新疆边防资料悉数相赠,这份信任如同火种,十六年后点燃了收复160万平方公里疆土的燎原之势。
1854年太平军压境,湖南巡抚骆秉章三顾茅庐请出左宗棠,长沙城头,布衣军师运筹帷幄:绘制城防图、筹措二十万石军粮、改良湘军战术,三年间湖南转危为安,"二巡抚"威名震动朝野,却也埋下祸根。
永州总兵樊燮的到访成为导火索,这位坐轿阅兵的满洲勋贵,面对左宗棠拒不行礼,当"武官见师爷需请安"的呵斥回荡在巡抚衙门,满汉官僚体系的裂隙轰然开裂,官文弹劾"劣幕干政"的奏折,恰逢咸丰帝对汉臣坐大的忌惮,演化成索命铁诏。
接获密报的左宗棠星夜兼程赶往武昌,湖北巡抚衙门的烛光下,胡林翼凝视挚友:"能破此局者,唯肃顺。"这位满洲权贵虽与湘军素无往来,却因幕僚王闿运等人的运作早闻左公才名。
三封加急信函分送京城:致肃顺陈明利害,托潘祖荫草拟保奏,命郭嵩焘携三千两白银打通关节。
紫禁城养心殿,肃顺手持《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奏折面圣:"左某若去,楚勇必散,东南半壁危矣。"与此同时,胡林翼亲赴官文府邸,以三箱黄金暂缓查办,当咸丰帝朱笔悬停之际,十余省督抚联名保奏的折子如雪片飞至。
这场生死营救实为晚清政治生态的缩影,满臣担忧汉官集团崛起,湘系力图扩大话语权,而肃顺等人试图构建新平衡。
左宗棠最终以四品京堂候补脱险,既保全了咸丰帝颜面,又为湘军保留火种,耐人寻味的是,二十年后李鸿章效仿此法,在"杨乃武案"中保全了百余名浙江官员。
1860年,蛰伏半生的雄鹰终获展翅之机,年近五旬的左宗棠组建五千楚军,采用"结硬寨打呆仗"战术横扫江浙,杭州城破时,他严令保护文澜阁藏书,设立"清赋局"整顿吏治,闽浙总督任上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培养出邓世昌等近代海军先驱。
最辉煌的篇章在1875年展开,面对"海防塞防之争",花甲老将抬棺出征,三年西征耗银五千万两,其中六成来自胡雪岩钱庄借贷。
左公柳沿河西走廊绵延三千里,屯田制使驻军粮草自给,1884年伊犁条约谈判桌上,七旬老帅拍案而起:"尺寸不可让!"沙俄最终归还特克斯河谷。
1885年马尾海战的硝烟里,左宗棠留下"渡海杀贼"的遗恨,而当年救他于水火的胡林翼,早于1861年病逝武昌。两位湖湘俊杰的生死情谊,恰似那个黑暗时代的微光,如今岳麓书院碑廊中,"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警句,仍在诉说寒门士子的家国情怀。[浮云]
我爱吃榴莲
月俸不足五两,按四两多算,年薪五十出头,其实在那时已经不少,虽不是大富之家,但也不算贫寒百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