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的外交官朱敏才退休后,不顾子女们的反对,带着妻子离

何仪聊 2025-05-06 15:46:12

2005年,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的外交官朱敏才退休后,不顾子女们的反对,带着妻子离开了家,从此后音讯全无,直到10年后,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被紧急送往医院,才揭开了朱敏才和妻子失踪的真相。  2005年,贵阳一间老式公寓里,63岁的朱敏才和妻子孙丽娜并肩坐在沙发上。电视屏幕上,贵州山区的小女孩背着弟弟,踩着泥泞山路去上学的画面刺痛了他们的心。 破旧的教室,漏风的墙壁,孩子们冻得发紫的小手……朱敏才放下遥控器,转头看向孙丽娜:“咱们去教书吧,圆一圆当老师的梦。”孙丽娜点点头,眼神坚定:“去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这对夫妇不是普通退休老人。朱敏才,贵州大学英语系的高材生,1965年进入外经贸部,驻过坦桑尼亚、利比里亚,2002年以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的身份退休。孙丽娜是中国第一批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曾随丈夫驻外。 他们的人生履历光鲜,儿女事业有成,退休生活本该安逸。可那晚,电视里的画面像一颗石子,激起他们心底的波澜。 “爸,妈,你们疯了?!”当朱敏才把支教的想法告诉儿女,得到的却是激烈反对。山区条件艰苦,父母年事已高,儿女担心他们的身体吃不消。 可朱敏才只是笑笑:“我们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几天后,趁着儿女上班,他们悄悄收拾行李,留下一封信,踏上了去贵州望谟县的火车。 望谟县复兴镇,尖山苗寨,海拔1300米。这里没有公路,进村要靠双脚翻山越岭。朱敏才和孙丽娜背着行李,沿着崎岖山路走了4个小时,终于看到两间石头砌成的教室——尖山苗寨小学。 没有窗户,没有操场,厕所紧挨着宿舍,夏季臭气熏天,饮用水源就在厕所旁一米远。他们对视一眼,没有抱怨,卷起袖子开始清扫宿舍。 一开始,学校负责人犯了难:“朱老师,孙老师,你们年纪大了,这儿条件太苦……”朱敏才摆摆手:“我们不要工资,不要编制,就想教孩子。”他甚至拒绝了条件稍好的学校,坚持留在尖山,“最苦的地方,最需要我们。” 教学从零开始。孩子们只会讲苗语,语文数学是仅有的课程。朱敏才和孙丽娜不急不躁,编写了苗语对照的英语教材,用夸张的肢体语言教孩子们念“apple”“cat”。孙丽娜还带来一盘磁带,教孩子们唱《茉莉花》,山谷里第一次回荡起童声合唱。 朱敏才突发奇想,捡来树枝教孩子们“尖山棍法”——一套自创的棍棒操,既是体育课,也是苗寨孩子们的“武术梦”。 他们用退休金买书、买文具,第一次拿出800元设奖学金,奖励成绩最好的学生。孩子们眼睛亮晶晶,第一次知道“考第一”还能换来新书包。 村里的家长也感动了,悄悄送来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朱敏才笑着接下,晚上却和孙丽娜吃泡面——他们舍不得花钱,省下的每一分都要给孩子们。 山里的日子像沙漏,一点一点磨掉他们的健康。尖山空气潮湿,紫外线强烈,朱敏才得了风湿病,关节肿得像馒头,走路一瘸一拐。孙丽娜更严重,长期营养不良,右眼完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0.03。她笑着对丈夫说:“没事,孩子们的声音我听得清,教书够了。” 2010年,学校终于修了新教室。朱敏才四处奔走,筹来350万元善款,建了校舍,买了87台电脑。孩子们第一次摸到键盘,兴奋得手舞足蹈。朱敏才站在一旁,笑得像个孩子,可没人知道,他的呼吸越来越困难,睡眠中常因呼吸暂停而惊醒。 2014年10月的一个清晨,朱敏才在课堂上突然晕倒,孩子们吓得大哭。孙丽娜背着他,跌跌撞撞下山,送到医院时,他已经昏迷不醒。 医生看着这对衣衫褴褛的老人,满脸疑惑:“你们是做什么的?”孙丽娜哽咽着说出丈夫的身份,病房里一片震惊。 朱敏才被确诊脑溢血,手术后醒来,他第一句话是:“孩子们……课还上吗?”孙丽娜握着他的手,眼泪止不住。 消息传开,媒体蜂拥而至,儿女从贵阳赶来,第一次走进尖山苗寨。看到父母的宿舍——一间漏风的石屋,儿女抱头痛哭:“爸,妈,你们为什么不告诉我们?” 2015年,朱敏才和孙丽娜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写道:“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不老,温暖如光。” 朱敏才拄着拐杖上台,笑着说:“我们只是做了点小事,孩子们才是希望。”台下掌声雷动,可没人知道,他的手术后遗症让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 十年支教,朱敏才和孙丽娜用行动告诉世界:爱与信念,能让荒山开出花。他们从大使馆到苗寨,褪去光环,换来孩子们的未来。那盏点亮尖山的灯,至今未熄。   信源:原文登载于人民网2014年10月28日关于《72岁退休外交官贵州支教9年 日前突发脑溢血病倒》的报道

0 阅读:0
何仪聊

何仪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