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主席躲进农妇家。没想到,敌人搜查时,农妇却说:“你们要找的人,在我家!”然而,就是这一句话,26年后,她收到邀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1933年的黄袍山,硝烟弥漫。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如铁桶般压来,红军节节败退,毛泽东被困在瑞金一带。 黄袍山是革命老区,村民多是红军家属,可敌人却下了死命令:交出毛泽东,否则屠村。那晚,火把晃得人眼花,敌人的刺刀在村民脸上晃来晃去,村里哭声、喊声混成一片。 黄菊喜,村里人叫她“黄菊妈”,是个瘦弱的中年寡妇。丈夫早逝,她独自拉扯五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 可她的心却比谁都硬朗——长子吴朝义早已投身红军,两个女儿也为革命牺牲。她家那间破草屋,成了红军临时的落脚点。那晚,毛泽东就在她家炕上,裹着破棉被,脸色苍白,气息微弱。 敌人砸开了黄菊喜的门,火光照亮了她满是皱纹的脸。“交出共产党!不交就烧了你家!”敌兵吼着,刺刀直指她的胸口。 屋里,毛泽东藏在炕下,动弹不得。黄菊喜咬紧牙,眼神却突然一闪,像是下了什么决心。她猛地推开屋门,指着院子里一个瘦小的身影,喊道:“你们要找的共产党,在我家!就是他!” 那身影,竟是她最小的儿子吴朝炳,只有14岁。男孩愣在原地,眼睛瞪得大大的,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敌兵一把拽走。 黄菊喜死死攥着门框,指甲抠进木头,强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敌人信以为真,拖着吴朝炳扬长而去。那夜,村里传来了枪声,吴朝炳再也没回来。 谁能想到,这一句“你们要找的人在我家”,竟是用一个母亲的骨肉换来的生机?黄菊喜救下了毛泽东,却送走了自己的儿子。 屋里,毛泽东从炕下爬出,握着黄菊喜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话来。他知道,这份恩情,重如千钧。 黄菊喜的牺牲,不是她一个人的悲歌,而是整个黄袍山的缩影。那个年代,革命老区的百姓,用血肉之躯为红军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黄菊喜的五个儿女,无一例外,全为革命献出了生命。长子吴朝义在一次突围战中被敌人俘虏,宁死不屈,被活活烧死。两个女儿偷偷给红军送情报,被敌人抓获,吊在村口的大树上,尸骨无存。次子在战斗中中弹牺牲,连遗体都没找回来。吴朝炳成了最后一个,14岁的生命,定格在了1933年的那个夜晚。 黄菊喜从不后悔。村里人说,她常坐在门口,盯着远处的山路,像是在等谁回来。可每次有人问起,她总是淡淡地说:“孩子们的血,没白流。革命总得有人去干。”她的家,成了红军的“堡垒”,藏过伤员,存过粮食,甚至还帮着烧毁过敌人追查的名单。 黄袍山的村民,也和她一样,家家户户都在为革命出力。有人把自家仅有的粮食拿出来,有人冒死送信,有人甚至用身体挡住敌人的枪口。 可黄菊喜的付出,远不止这些。1934年,红军长征开始,黄袍山成了敌人的重点“清剿”对象。 黄菊喜的草屋被烧了个精光,她带着村里的老弱,躲进山里,吃树皮、啃草根,硬是熬过了最难的日子。她常说:“只要革命能成,咱这点苦,算啥?”正是无数个像黄菊喜一样的普通人,用命换来了新中国的曙光。 1959年,国庆十周年,天安门城楼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黄菊喜,这个满头白发的农妇,穿着新做的棉袄,颤巍巍地站在城楼上。 她的手紧紧攥着拐杖,眼睛却湿了——对面,毛泽东正朝她走来,脸上带着笑,亲手为她披上一件厚实的大衣。“黄菊妈,咱新中国,没忘了你!”毛泽东的声音不大,却字字砸在黄菊喜心坎上。 这一切,得从1957年说起。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直惦记着黄袍山的恩人。他派人四处打听,终于在瑞金找到了黄菊喜。 那时的她,已经快70岁,孤身一人,住在村里一间破瓦房里。工作人员找到她时,她正坐在炕上,缝补一件旧军装——那是吴朝义留下的唯一遗物。 听说毛主席要见她,黄菊喜摆摆手:“我这老婆子,哪配得上?主席忙正事吧!”可毛泽东坚持把她接到了北京,安排她住进中南海,还让人专门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1959年,黄菊喜受邀参加国庆观礼。登上天安门城楼的那一刻,她愣住了。眼前是沸腾的群众、飘扬的红旗,还有那个她用儿子性命换来的新中国。她摸着身上的棉袄,喃喃道:“朝炳,娘没白疼你……”那一刻,26年前的枪声仿佛还在耳边,可她却笑了,笑得像个孩子。 黄菊喜的故事,不只是一个母亲的牺牲,更是革命年代无数普通人的缩影。她的五个儿女,用生命为新中国铺路;她的一句话,换来了革命的火种。 主要信源:(咸宁市人民政府——《党史上的咸宁记忆07》——英雄母亲黄菊妈
1933年,主席躲进农妇家。没想到,敌人搜查时,农妇却说:“你们要找的人,在我家
何仪聊
2025-05-05 17:45:3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