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时候,金庸来浙江杭州访问,向杭州市政府提出,批给他两亩地,由他建一个别墅

何仪聊 2025-05-05 17:45:47

90年代时候,金庸来浙江杭州访问,向杭州市政府提出,批给他两亩地,由他建一个别墅,然后金庸把自己在香港、美国的藏书都运回来,建一个藏书楼。之后,金庸提出要在杭州安度晚年。等百年之后,别墅和藏书一起送给杭州。    1994年的春天,70岁的金庸站在西湖边,目光穿过双峰插云的山色,陷入了久远的回忆。少年时,他随父亲在西湖边嬉戏,湖水清澈,松风拂面,那些画面早已刻进骨子里。 如今,他已是名满天下的武侠巨匠,香港《明报》的掌舵人,却总觉得故乡杭州在心底轻轻叩响。他想建一座藏书楼,把毕生珍藏的书留在这里,也把自己的根留在这里。 杭州市政府听闻金庸的愿望,迅速批下吉庆山隧道口的一块文化用地。1995年,奠基仪式上,金庸身着藏青色中山装,用海宁方言和工匠们聊得热络。 他指着地上的老松树,叮嘱道:“这些松树得留着,书舍得有松涛声才对味。”工匠们点头,记下了这位老人对故乡的执念。 设计图纸摊开时,金庸亲手勾勒了“园中建园”的构想:前院要有白墙黑瓦的门楼,中庭要仿南宋藏书楼的回字形布局,后院得有个朝南的书房,能一眼望见西湖。 他还特意要求种上腊梅,“冬天开花,香气清幽,最配读书。”这些细节,像极了他笔下侠客的细腻心思,处处透着对美的追求。 1997年,云松书舍建成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迎接金庸的藏书。32只木箱从香港运抵杭州,里面装满了宝贝:民国版的《四部丛刊》、剑桥大学赠送的烫金书脊精装书,还有《明报》从1959年到1990年的合订本。 搬运工人小心翼翼,生怕磕碰了这些“宝贝疙瘩”。金庸站在书舍中庭,戴着老花镜,一本本清点,嘴里念叨着:“这本是当年在剑桥买的,这本是写《笑傲江湖》时翻烂的……” 最感人的,是他亲手编写的《云松书舍藏书目》手稿。字迹工整,书名、版本、年份一应俱全,像是在为每本书写下“生平”。 据管理员回忆,金庸清点完藏书,站在松涛阁里,望着窗外的西湖,喃喃道:“这些书留在这儿,我也就留在这儿了。”那一刻,夕阳洒在青石板路上,松涛声与翻书声交织,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 云松书舍落成后,金庸却没能如愿长居。1998年,香港无线电视的《华人作家》专访中,他坐在书舍的书房里,身后是满墙书架,脸上却带着一丝遗憾。“年纪大了,身体不行,香港还有《明报》的事走不开。”他说这话时,语气平静,眼神却流露出不舍。 书舍的二层别墅,朝南的书房,窗外西湖烟波浩渺,本该是他晚年挥毫泼墨的地方,却成了他来去匆匆的落脚点。 2001年,书舍划归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成了公共文化地标。游客络绎不绝,留言簿上写满了感言:“金先生,您的江湖在这儿,我们替您守着。”2013年,书舍启动古籍恒温保护工程,金庸手稿的复制品也被小心翼翼地展示出来。 2018年,金庸逝世,书舍成了无数读者心中的“圣地”,年接待游客8万余人,武侠文学沙龙定期举办,侠客精神在这里生生不息。 站在云松书舍的主道上,33级台阶通向松涛阁,暗合《天龙八部》的33章回。庭院古井边,刻着“侠影萍踪”四个字,像是金庸对武侠世界的最后致敬。 每到冬日,腊梅花开,香气弥漫,游客们总会驻足,想象金庸当年站在这里,是否也在回想乔峰的豪迈、令狐冲的洒脱。 金庸曾说:“杭州是我的根,西湖是我的梦。”云松书舍不仅是他的藏书楼,更是他对故乡的告白。他用半生笔墨书写江湖,却用晚年心血为故乡留下一方书香。 推开书舍的门,松涛声依旧,书页翻动间,仿佛能听见金庸低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你是否也想走进这座书舍,循着金庸的足迹,找寻属于你的江湖?

0 阅读:1
何仪聊

何仪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