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要轰20干什么?美国国防情报局获取重要信息,中国将于2035年部

回顾过往读历史 2025-11-27 20:38:32

/中国还要轰 20 干什么?美国国防情报局获取重要信息,中国将于 2035 年部署亚轨道轰炸机,飞行高度达 100 公里,速度更是达到惊人的 20 马赫,可搭载多枚核弹头,完全无视美国任何当下及未来的防空系统。 单看这些数据,确实够震撼,100 公里的高度已经超出了绝大多数飞机的极限,20 马赫的速度意味着一小时就能绕地球半圈,别说美国的 “金穹” 系统,就算是未来再升级几代,想拦住这种从天而降的 “闪电打击” 估计也得挠头。 但要是因此觉得轰 20 就没了存在的必要,那可就把大国重器的布局想简单了,就像家里既有超跑又得有家用车,用途不同,缺一不可。 美国说的 2035 年部署只是个预测,就算一切顺利,从现在到 2035 年还有十多年的时间,这期间国家的战略威慑不能断档,总不能指望一款还在研发中的武器来保障当下的安全。 而轰 20 作为已经接近成熟的隐身战略轰炸机,正好能填补这个空白,形成即时战力。 看看美国就知道,他们一边搞新型高超音速武器,一边还在升级 B-2、B-52 这些老轰炸机,甚至新造了 B-21 隐身轰炸机,就是因为战略轰炸机的威慑力是无可替代的。 再说说亚轨道轰炸机的短板,它确实快、确实难防,但它更像是一把 “终极杀器”,使用门槛太高。 20 马赫的速度意味着它一旦发射就没有回头路,搭载的还都是核弹头,这种武器更多是用来打破战略平衡、形成终极威慑的,平时根本用不上。 而现代战争中,更多的是常规冲突、精准打击这类 “常规操作”,这时候亚轨道轰炸机就派不上用场了,总不能人家在热点地区搞点小动作,你就搬出亚轨道核弹吧? 这时候轰 20 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它既能携带核弹头执行战略核打击任务,也能挂载常规精确制导炸弹、巡航导弹,执行常规打击任务,灵活性完全不是亚轨道轰炸机能比的。 还有成本问题,亚轨道轰炸机听起来厉害,但技术复杂程度和造价都是天文数字。美国为了防住类似武器,计划耗资 1750 亿美元打造 “金穹” 系统,还不一定能成,可想而知研发和制造亚轨道轰炸机得花多少钱。 这种武器注定只能少量部署,不可能形成规模化战力,而轰 20 虽然研发成本不低,但作为可重复使用的平台,性价比要高得多。 未来就算亚轨道轰炸机能部署,数量也肯定有限,而轰 20 可以规模化列装,形成 “高低搭配”,亚轨道轰炸机负责终极威慑和突发任务,轰 20 负责常规威慑、日常巡航和常规打击,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空基打击体系。 更重要的是,大国的核威慑讲究 “三位一体”,也就是陆基、海基、空基三条腿走路,少了哪一条都不稳。 轰 20 就是空基核力量的核心,它的机动性强,能随时升空执行战备值班,很难被敌方预判和摧毁,是最可靠的二次核打击力量之一,而亚轨道轰炸机更像是 “第四维” 打击力量,它的出现是对现有体系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就像海军有了航母,还得有驱逐舰、护卫舰一样,不同的武器在体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陆基的东风导弹、海基的巨浪导弹,再加上空基的轰 20,三者相互配合、相互策应,才能让核威慑更加可靠。 如果只靠亚轨道轰炸机,一旦它的发射阵地被发现或摧毁,就会陷入被动,而有了轰 20,就能形成多方位、无死角的威慑,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 另外,战略轰炸机的威慑力不仅在于打击能力,还在于它的 “存在感”,俄罗斯经常派图 - 95、图 - 160 战略轰炸机到公海上巡航,不用开一枪一炮,就能让对手感受到压力,这种 “秀肌肉” 的方式是亚轨道轰炸机做不到的。 亚轨道轰炸机飞得太快、太高,平时根本看不见摸不着,而轰 20 可以通过远程巡航、公开亮相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国家的军事实力,起到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效果。 还有维护和部署的灵活性,亚轨道轰炸机对发射场地、维护设施的要求肯定非常高,不是随便哪个基地都能部署的。 而轰 20 作为飞机,可以在常规机场起降,维护保障体系相对成熟,能够快速部署到不同地区,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在现代战争中,反应速度和部署灵活性至关重要,轰 20 在这方面的优势,是亚轨道轰炸机短期内无法超越的。 说到底,亚轨道轰炸机和轰 20 不是 “二选一” 的关系,而是 “相辅相成” 的关系。 亚轨道轰炸机负责突破极限、打破平衡,构建终极威慑;轰 20 负责筑牢基础、灵活应变,形成常态化威慑和实战能力,这样才能应对各种情况。 中国同时发展这两种武器,正是大国战略的深谋远虑,不是盲目追求先进,而是根据实际需求,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体系,让任何对手都不敢轻易挑衅。

0 阅读:4
回顾过往读历史

回顾过往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