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所以敢屡屡挑衅中国,丝毫不惧怕中国,并非仅仅是美国的挑唆,而是日本在千百年见就已经把中国的个性摸得透透的,认为中国人太过温和,太过仁慈了。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误解,在这个东亚邻居的脑海里盘旋了上千年。他们总是天真地以为,面对强者的挑衅。 要么是像在那寒冷的西伯利亚挖土豆一样,付出二十万人冻饿而死的惨痛代价,要么就是像在唐朝白江口或者二战后那样,不仅毫发无损,甚至还能带着先进技术和文化满载而归。 这种极端的反差,造就了日本一种奇特的“赌徒逻辑”:面对把他们往死里打的美国和苏联,他们鞠躬尽瘁。 而面对讲究“仁至义尽”的中国,他们却总觉得输了也有赚头,根本不需要支付入场费。 这种侥幸心理的根源,恰恰在于他们读不懂中国人的“修养”与“底线”。看看二战结束后的那笔旧账,当时中国并未因为3500万军民的伤亡而展开血腥报复。 反而不仅放弃了战争赔偿,甚至给滞留的394万日俘日侨管吃管住,让他们带着毛毯衣物体体面面地回家。 这份宽容在当时的日本人眼里,似乎成了软弱可欺的佐证,甚至让他们产生了错觉,认为当年败给的只是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的红军。 哪怕是在1931年那场赌局中,不到两万人的关东军就能轻易拿捏几十万军队,这种“一本万利”的快感至今还让某些人对此念念不忘。 但他们选择性遗忘了这背后的另一面:中国人的温和一旦被撕碎,爆发出的韧性有多可怕。 当年杨靖宇将军在零下四十度的雪原里,胃里只有树皮草根也绝不投降,这种刻在骨子里的血性,才是“和为贵”背后真正的钢铁长城。 这种历史认知的错位,直接投射到了当下的躁动中。明明国内已经被老龄化折磨得喘不过气,2024年的GDP增速惨淡地维持在0.8%,年轻人就业都成问题,但政客们却还要像当年的赌徒一样孤注一掷。 他们把本该改善民生的钱疯狂砸进军费里,2025年度防卫预算飙升到9.9万亿日元,不仅要引进“鱼鹰”,还想着把“出云”号改成航母搭载F-35B。 高市早苗之类的人物更是频频叫嚣“台海有事”,甚至纵容民用飞机在2025年5月3日这种敏感时刻闯入他国领空搞试探。 这些政客打的算盘很响,觉得只要拉上美国搞几场联合军演,买它230亿美元的F-16战机,有了大哥撑腰就能继续这种“赢了通吃,输了鞠躬”的游戏。 然而,现实的账本早就变了。日本似乎忘了2012年那场闹剧最后的收场有多难看。 当初他们搞“购岛”时也觉得自己稳赚不赔,结果换来的是什么?是丰田、本田在华销量直接腰斩,是对华出口锐减导致的至少200亿美元损失。 更重要的是,那次挑衅直接把中国海警逼出了常态化巡航的铁律,仅2024年一年,中国海警就在那里巡航了336天,硬生生把所谓“实际控制”的面具扯得粉碎。 这就是把“先礼后兵”当成软弱的代价,每一次鲁莽的试探,最后都会变成砸在自己脚上的铁锤。 现在的博弈桌上,筹码早已不在日本手中。他们以为美国是救命稻草,殊不知在美国的“印太战略”棋盘上,日本不过是一个随时可以牺牲的马前卒。 当年一纸广场协议能把日本经济泡沫刺破,如今为了限制半导体,美国又逼着日本企业切断销路,这哪是在帮小弟,分明是在放血。 而在另一边,中国手里攥着的可是全球85%的稀土供应量,这不仅是现代工业的命门,更是反制芯片封锁的利剑。 更别提在华为突破技术封锁后,日本运营商还得老老实实买我们的基站设备,毕竟信号稳定和技术过硬才是硬道理。 现在的局势已经很清楚:东部战区常态化的实战演练,055大驱在西太平洋的威慑力,以及高达1.66万亿的国防投入,都在用事实告诉这位邻居,那个只有“仁义道德”没有“金刚手段”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中国人的确信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会在核心利益被触碰时还会像几百年前那样只是“修补篱笆”。 若还想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继续玩那种“得寸进尺”的把戏,最好先摸摸自己的口袋还剩多少赌资。 毕竟,当“老实人”决定不再忍让时,不管是美国所谓的保护伞,还是那些花重金买来的导弹阵列,恐怕都无法成为某些国家最后的遮羞布。 要知道,仁慈给一次是修养,给两次是情分,但绝不会有无底线的第三次。历史的教训如果不吸取,下一次撞上的,可就不仅是“南墙”那么简单了。 信息源:《张颐武: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人民论坛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