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美国印太司令部突然通报了,在南海执行任务的美军P-8A和RC-13

宝林谈古论今 2025-11-25 21:41:35

果不其然。 美国印太司令部突然通报了,在南海执行任务的美军P-8A和RC-135又被中国战机近距识别与伴飞,而且来的不是歼-20。   这事发生在2025年11月20日,美军选的时间点特别耐人寻味,刚好是福建舰完成实战化训练、宣布形成初始战力的第三天。 这不是巧合——美军RC-135和P-8A侦察机刻意贴近海南岛外侧,摆明了要刺探中国首艘电磁弹射航母的实战数据。但他们没想到,迎接挑衅的不是歼-20的隐身锋芒,而是服役二十余年的歼-11B,机翼下挂载的霹雳-15导弹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最近伴飞距离压到150米内。 这种"用老兵揍挑衅者"的战术,让美军飞行员再次陷入三年来的困惑循环:中国明明有更先进的战机,为什么总让歼-11唱主角? 答案藏在南海空域的博弈账本里。 从2022年至今,歼-11系列战机在拦截事件中出场率超六成,背后是解放军算得明明白白的"消耗战逻辑"。 美军侦察机每年抵近侦察上百次,若派歼-20伴飞,单次成本暴涨25倍不说,隐身涂层的维护周期和雷达特征暴露风险,相当于把战略底牌摊在对手面前。 反观歼-11,四百万公里无大修的成熟机体、4小时快速维护的地勤体系,配合3500公里航程和6小时滞空能力,天生就是为南海常态化对峙量身定制的"消耗品"。 2023年CNN记者目击的15分钟贴身伴飞、2024年3米逼退B-52的经典案例,证明这款"老机型"早不是苏-27的复制品——有源相控阵雷达+电子干扰吊舱+霹雳-15的组合,足够在150公里外锁死侦察机,近距缠斗时还能玩出90度横滚的威慑动作。 更让美军抓狂的是歼-11背后的"天网"。每次外机抵近,空警-500预警机早已在450公里外织好监视网,地面反隐身雷达和天基卫星实时喂数据,甚至连翼龙-2无人机都在前哨扮"诱饵"。 2024年黄岩岛对峙时,歼-11通过数据链引导干扰弹,把美军B-1B的电子系统搅成一锅粥,这种体系化支撑让单机性能差距被无限拉平。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承认的"不知道预警机藏在哪",恰恰暴露了他们最恐惧的事实:中国用歼-11当"矛尖",背后是整个反介入体系在发力。 美军刻意忽略的是,福建舰形成战力的节点,恰恰需要"非对称反制"。歼-11的高频次伴飞,本质是给美军侦察机划红线——你敢贴着航母基地侦察,我就敢用最直白的方式警告。 这种"刺刀见红"的威慑,比歼-20的隐身威慑更具心理冲击力:机翼下的实弹清晰可见,无线电里的警告字正腔圆,甚至连飞行员的战术动作都带着"你动我就敢撞"的狠劲。 2023年加拿大CP-140被274米干扰弹"洗脸"的教训,让美军明白:歼-11的"老",是故意露给你看的肌肉,真正的杀招藏在歼-20的弹舱里,藏在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下。 最讽刺的是,美军一边炒作"歼-11不安全拦截",一边偷偷收集这款战机的战术数据。他们心知肚明,歼-11的每次伴飞都是活体情报站——收集美军侦察机的雷达参数、航线规律,甚至飞行员的应激反应。 三年180次拦截,中国飞行员把南海变成了最大的实战课堂,而美军的侦察效率被压缩了40%。这种"用你的挑衅练我的兵"的战术,让歼-11成了南海最硬核的"消耗品":摔一架歼-11,成本不到歼-20的五分之一,但换回的战术经验却是无价之宝。 福建舰宣布战力后的这次拦截,本质是中美战略博弈的微缩版。美军想用侦察机试探中国航母的"软肋",中国则用歼-11告诉对方: 你的挑衅,还不值得我出王牌。 当美军RC-135带着满屏的歼-11雷达回波返航时,他们或许该明白: 南海不是2001年的撞机空域,中国空军的"老兵",早已练出了让任何"先进装备"都头疼的硬功夫。

0 阅读:0
宝林谈古论今

宝林谈古论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