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八路军的一位炊事员去河边挑水。眼前的地上出现很多“奇怪”的脚印,低头查看的他,大叫一声“不好”。 脚印排列方向一致,深度不均,像是一支小股武装快速通过留下的痕迹。炊事员心里一紧,他转身向驻地方向奔跑。他知道这事拖不得,否则全旅都会陷入危险。 他返回旅部把情况报告后,参谋长周希汉立刻调人去河边核实。侦察人员顺着脚印一路判断其来源,得出的结论让旅部更加警觉:这些脚印数量在百人以上,行进路线直指八路军驻地。 周希汉已经明白这是敌军渗透。他立刻让警卫连提高警戒,安排侦察连继续追踪,同时通知第十六团做好应对。侦察人员沿着脚印穿过林地和山根,在距离旅部不远的一处村落找到更多线索。村内传来枪声与喊叫声,说明敌人已进入村里展开破坏。 第十六团团长程智带队赶到附近的高地,用望远镜观察村内情况。他看到对方身穿八路军式样的服装,却在村中纵火、射击,行为与八路军完全不符。程智根据脚印与武器特征,认定这支伪装部队正是日军在太岳地区活动的一支特别小队,行动隐蔽,装备精良,专门袭扰根据地后方。 八路军一连从正面压上,二、三连绕侧翼封堵。敌人试图从村东突围,被一个连的重火力压制。接下来的接触中,对方伤亡惨重,剩余人员逃入山地,试图向大部队方向汇合,但很快被侦察连锁定路线。 就在追击过程中,外围更多日军正在逼近。此时正是1941年春季的扫荡行动阶段,晋冀豫地区遭遇日军大规模围堵。如果不尽快撤出,就会陷入合围。 周希汉迅速组织队伍,从山岭间寻找突破点,在两个方向出现封锁的情况下,分路转移,用熟悉地形的优势避开敌军密集区域。 第一道封锁被突破后,部队继续沿山脊疾行。没过多久,他们又在安太山附近看到新的敌军布阵。旅部调动火力,用步兵冲击打开缺口,才带着主力转移出去。整个过程紧张而连续,每一步都与敌军的推进时间重叠,哪怕晚半刻钟都可能被压上。 数天后,各路人员在良马以北重新会合。敌军原本计划的围困网彻底落空,大部队被迫撤回原地。旅内许多人清楚,这一切若没有那位炊事员在河边的那一眼,后续行动可能完全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