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1年,曹操刚刚掌权,就征召司马懿出来做官,但是司马懿嫌曹操出身低微,不愿意应召,但是又不敢得罪曹操,就假装得了风痹症 ,曹操怀疑司马懿在敷衍自己,派了一个刺客深夜闯进司马懿的寝室去察看。 刺客站在床前时本想直接试探司马懿是否装病,可他迟疑了片刻:若曹操怀疑错误,自己若动手过重,恐怕难以收场。那一瞬间,这一夜的探查,以一种无法被解释的方式收尾,也正是从这里,司马懿后来的仕途与曹魏政局开始出现转折。 曹操得到汇报,心里并未释然。他知道司马懿并不愿服从自己,但又找不到继续追究的理由。司马懿就在这种微妙的局势下被放过,暂时避开了曹操的锋芒。时间过去不久,司马懿放出病情缓和的消息。许昌再次来召,他被迫走入朝廷,由此进入曹操麾下。 司马懿最初担任黄门侍郎,负责文书与密事,多年间参与军政事务。曹操征战汉中时,他随行参谋;曹丕继位后,他逐渐掌握中枢文官大权;曹叡时期,他指挥军队处理多次叛乱与边境军务;到曹芳年间,他已成为太傅,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政。 曹魏的军政体系几乎处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然而,他的崛起伴随着更大的权力纠葛。曹爽屡次架空他,把亲族安插到各部门,撬走军权。司马懿选择避锋,外界以为他年老多病,难再参与政事。他待在府中,闭门不出,甚至在探访者面前表现得思维混乱,让曹爽完全失去警惕。 直到曹芳赴高平陵祭祀的那天。曹爽兄弟随行,留在洛阳的军力骤减,朝廷只剩下象征性的守备。司马懿穿上甲胄,召集旧部,封锁宫门,宣布以太后诏令罢免曹爽担任的职务。他的动作迅速,曹爽在外无力应对,只能回城求保。 局势平稳后,司马懿将曹爽与其党羽处置,朝廷的权力由此集中到司马氏手中。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承接后续的政治运作,推动曹魏朝向新的走向。这段权力转移过程,正是后来西晋建立的重要前奏。 故事的源头来自曹操对司马懿的那一次深夜试探。若司马懿当时露出破绽,他可能再无机会进入曹魏政坛;若曹操坚持再次调查,司马懿恐难继续躲避。 司马懿的家族背景使他自幼受到士族教育。河内世家出身,让他对权力格局看的格外清楚。东汉末年的动荡和士族的自我保护意识,使他在政治选择上更为谨慎。曹操的强势与他对士族的掌控,让司马懿意识到贸然出仕可能面对风险,因此才出现“风痹”事件。 公元201年的那场试探,让司马懿从暗处走向权力中心,也改变了曹魏政局的走向。他的生涯由夜访起步,最终收束在政权的实际掌控者这一位置。


